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八佾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八佾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八佾篇 >详情

我读八佾第01讲排场不只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八佾第一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我读:讲排场不只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这里的季氏是指鲁国权臣“三桓”之首的季孙斯,谥桓,史称季桓子,也就是《为政》第二十章中季康子的父亲,在他主政初期,其家臣阳虎曾上演过“陪臣执国命”的宫斗剧,虽然“三桓”最终平定了阳虎之乱,但季氏在鲁国的声望与权势也因此而有所下降。也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公室之主鲁定公就有了将权力从“三桓”手中收归已有的想法,于是他便重用主张“君君臣臣”的孔子实施“堕三都”的计划。孔子之所以主张“堕三都”,主要是“三桓”的所作所为从根本上破坏了周公制作的礼乐,是礼崩乐坏的始作俑者,不仅不把公室放在眼里,而且还有君临天下、自许为天子的企图。譬如,他办个家庭party,照规定他作为大夫只能用四人一排的舞蹈即“四佾”,但他却用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用的八人一排的舞蹈即“八佾”,比当时公室的“六佾”排场还要大,明显地将自己凌驾于公室之上,比肩于周天子。对于季氏的这种行为,孔子认为,如果不加制止任其发展下去的话,那么将来必定会出现犯上作乱之举,所以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语,实在是气愤之极也。也正是这一点坚定了孔子“堕三都”的决心,虽然这一计划最终功败垂成,但也说明孔子对于礼制的维护所采用的手段并不只有“批判的武器”,也有“武器的批判”。

  不过,从文本阐释学的角度看,值得关注的是,本篇以“八佾”为首章,表明“礼”是本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如果说第一篇《学而》是讲“为学”以成就君子,第二篇《为政》是讲君子如何做官,那么,本篇就是讲为学、为政都应以维护传统礼乐制度为核心,尽管这种礼乐制度在春秋时期已处于礼崩乐坏的状态。

  又,春秋时期社会各阶层僭越礼仪的行为是十分普遍的,为什么文本要把孔子反对“八佾”放在首章呢?我以为,这不只是因为季氏开party的排场太过奢华,且这种奢华又透露出他的政治野心,所以孔子要反对,而且,更重要的是,孔子注意到了这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还存在着为这种现象作合法性辩护的思想危害,即有的人认为,富裕起来后,日子过得好一点有什么不好,只要是花自己的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与他人何干?这种有钱就任性的思想在今天我们并不陌生,其实古人也何尝不是如此呢。春秋时期,随着“私田”的增加,富裕起来的诸侯大夫们有条件办更有排场的家庭party,就如今天富裕起来的人可以坐奔驰等豪车一样,何必非得按“八项规定”去坐低排量的车呢?但是,这里有个公私分际的问题,因为诸侯大夫们的身份既是贵族,也是权臣,他们的富裕从很大程度上来自权力,所以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得按规矩(礼)办事,否则“有钱就任性”就等同于“有权就任性”,而“有权就任性”的后果就是犯上作乱。所以,《礼记·檀弓上》讲:礼要“称家之有无”,既是讲行礼要量力而行,不要打肿脸称胖子,也是讲即使有钱也不能违反规定去讲排场、去显摆,特别是为政者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因为为政者一旦讲究吃喝玩乐,必定会滋生侈靡之风,进而产生腐败。中共十八大以来出台的“八项规定”之所以在从严治党方面成效显著,就是抓住了干部日常生活作风建设对于党的建设这一关键点。

  故曰:讲排场不只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当然,如果站在全球资源利用的角度来讲,奢侈浪费还是个严重的生态问题。


分享:0

上一篇:我读八佾第02 明知故犯是最不能容忍的

上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