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八佾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八佾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八佾篇 >详情

我读八佾第26礼崩乐坏的现状让孔子看不下去了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八佾第二十六

  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我读:礼崩乐坏的现状让孔子看不下去了

  本章为本篇最后一章,它与前面各章有何逻辑联系呢?刘宝楠《论语正义》卷四引邢《疏》云:“此章总言礼意。”也就是对本篇的总结。我以为然。

  因为,礼论是本篇的主题,在文本各章中,孔子对春秋时期各种违礼现象进行了严厉批判,既充分肯定了礼乐文明存在的合法性,又充分彰显了礼乐文明的人文价值内涵。而孔子对违礼现象批判的集中又体现为本章所讲的三个方面。

  一是“居上不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罪魁祸首是“居上”者,也就是当时的诸侯大夫们,他们之所以僭起礼制,在很程度上是与他们对“居下”者或百姓的生命价值的漠视有关,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一方面自己为所欲为,另一方面对下刻薄寡恩,未能意识到礼制的人文价值内涵。而孔子提出仁学的意义就在于“人的价值发现”上,他希望统治者意识到百姓生命的价值,宽厚为怀,仁民爱物,这样才会自觉地遵守礼制规定。

  二是“为礼不敬”。礼之本在于敬,如果主体没有敬心,践礼就会流于形式。春秋时期的诸侯大夫们随着自身物质财富的增长,野心渐渐膨胀起来,逐渐丧失了对礼乐文明的敬意,有权就任性和有钱就任性的违礼现象比比皆是。对此现象,孔子在给予严厉批判的同时,通过对礼学的意涵发掘,确立了以敬为心理基础,以人文价值为精神内涵的新的礼学体系。

  三是“临丧不哀”。“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最能体现祭礼价值的又莫重于丧礼,而丧礼最重要的不是形式和排场,而是血缘情感的心理体验,但春秋时期的丧礼已有重形式排场之风,当遇到或参加他人的丧礼时很多人已失去应有的同情心,“临丧不哀”,证明血缘亲情的纽带作用已渐渐褪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逐渐地功利化,如此以往,如何不礼崩乐坏?对此现象,孔子一方面痛心疾首,另一方面提出了“丧,与其易也,宁戚。”的观点,强调情感乃礼之所本也。

  总之,本篇是孔子礼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从首章《八佾》到本章,形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这一点正如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所云:“《论语》是整篇连贯接起来的,是完整的。《八佾》讲历史时代文化的精神。那么,这篇最后引用孔子对于当时那个时代的批评作结语,就特别有韵味了。”同时,还须指出的是,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到“吾何以观之哉?!”通篇充满着孔子对时代与现实的批判精神。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