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八佾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八佾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八佾篇 >详情

我读八佾第25艺术创作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八佾第二十五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我读:艺术创作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本章孔子又谈音乐,不过谈的是音乐史。其中《韶》是舜帝时期的音乐代表作,而《武》则是周武王时期的音乐代表作。对前者,孔子用了“尽善尽美”这一成语来评价,而对后者,孔子认为美则美矣,未尽善矣,抱有遗憾之意。对于《韶》乐的艺术感染力,孔子还有“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的感叹,但它到底是如何尽善尽美的,后之注者多以舜以禅让得天下,实现了政权和平的转移,是以百姓未受改朝换代之苦,故歌颂舜功德《韶》乐充满着太平之音,因而是尽善尽美的。至于《武》乐未尽善,可能与文王、武王征伐而取天下的历史有关,也就是说因为这段历史,《武》乐里面蕴含了杀伐之音,因而尽美而未尽善。

  孔子对音乐美学思想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一是他看到音乐的时代历史特征,即任何音乐都是时代的社会精神风貌反映,因此,艺术创作只有扎根于时代的社会土壤,才可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二是艺术创作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在追求艺术之美的同时还要追求艺术之善,要充分发挥艺术对于改善社会人心的积极作用,宣扬正能量,抵制负能量。当然,艺术之美与善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始终是一个艺术创作难题,孔子谓《武》“未尽善”并不是说《武》为不善之乐,而只是说它有未尽善之处,整体上还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孔子指出这一点,意在告诉艺术家要尽可能地追求艺术之善。

  那么,从文本阐释学的角度讲,本章与上章有何意义联系呢?我以为,上章讲见仪封人一事,弟子们之所以不想引见,原因可能有失礼的风险,但若因此而不见,则有失人之忧,孔子的选择是:与其失礼,宁勿失人。也就是说这是孔子在不能两全其美的情况下所作出的最优抉择,这跟本章所讲的《武》乐“尽美”而不“尽善”有相同之处,即虽不“尽善”,但还值得提倡和欣赏。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