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公冶长第二十八
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我读:好学是解决内省动力不足的重要途径
这是本篇的最后一章,前二十七章皆为孔子对历史人物及自己弟子的评价,这些评价虽以褒奖居多,但不轻许人以仁,这一点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文本印象。那么,与这些被评价对象相比,孔子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自评呢?是不是孔子不轻许他人以仁,而自己却以仁者居之呢?本章就是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想,如果文本没有安排本章,没有孔子的自我评价,那难免会有孔子借贬低他人以自高之嫌。所以,从阐释学的角度看,本章对于维护文本意义的完整性是不可或缺的。
孔子是这样评价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即“十室之邑”即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肯定也会有像我这样的忠实可靠之人,但像我这样好学的人却不多。简言之,孔子自许为“忠信而好学”者。按朱子的理解,“忠信如圣人,生质之美者也”(《论语集注》),也就是说,“忠信”是一种生而可具的美德,是人人皆有的,是以“十室之邑”有忠信之士,不足为奇。那么,为什么他们没有成为“圣人”呢?孔子认为,原因就在于他们“不好学”,就如一块美玉未能得到良工的雕琢,混在一堆石头里面,白白地浪费掉了。所以,朱子认为,本章之旨在:“夫子生知而未尝不好学,故言此以勉人。”(同上)即作为“生而知之”的孔子尚且好学有加,那么天资一般的人就更应该好学才是。其实,孔子虽承认有“生而知之者”,但他认为自己是属于“学而知之者”,这倒不是孔子自谦,而是孔子他有自知之明,孔子讲自己十五岁才“志于学”,如果他是“生而知之者”,何必要下决心去“志于学”呢?肯定是因为他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天分并不能成就为君子,不下苦功不行。《论语》文本中几次都提到孔子对自己“好学”的自评,这表明孔子既知道自己的长处与优点,也知道自己的短处与缺点,尤其是孔子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更表明他对天性之于成就君子有相当深刻的理性认识,即人如果不努力学习,最好的天分也必定会被埋没,“忠信”之士也难免沦为“乡人”。
再联系上章孔子讲“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来看,既然发现自己有过而为什么难以改过呢?除了“内自讼”不够或没有深深的忏悔意识之外,改过还有什么别的途径呢?很显然,文本安排此章之意就是要指出这另外的途径即学习。因为既然改过的内生动力不足,那么就有引入外生引力的必要,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吸引力是足可以克服内生动力的不足的,所以,如何改过,儒家的办法其实有二:一是强化内省意识,一是强化学习意识,内省不够,学习补之,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事实上,孔子以后的儒学内部分化也是因对这两者各有侧重所致。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