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里仁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详情

我读里仁第01跟什么样的人作邻居很重要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里仁第一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我读:跟什么样的人作邻居很重要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从第一篇论“为学”,第二篇论“为政”,到第三篇谈“为礼”,到本篇,其核心主要是讨论“为仁”问题。可见文本每篇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或主题而展开的。

  我们知道,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为礼乐文明存续作合法性辩护的理论基础。关于仁的含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我以为,从辞源学的角度看,仁,从人从二,也就是处理二人或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以血缘为纽带的自然关系,它表现为长幼这样的秩序,故仁之“二”不是“两”,“两”代表一种平行关系,“二”则代表一种上下长幼关系,而这种血缘关系的主要特点就是“亲”,《礼记·经解》所谓“上下相亲谓之仁。”和《国语·晋语一》所谓“爱亲之谓仁”等皆是指仁之本义而言。当然,仁爱虽源自“爱亲”,但又必须超出“爱亲”,《庄子·在宥》曰:“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由“亲亲”而“仁民”,再由“仁民”而“爱物”,超载“类性之仁”的局限,这是孔子仁学构建的主要特征。但是,不管仁爱的广度如何扩展,都不能把“爱亲”这一源头给忘了,也不能舍“爱亲”而爱人。这是仁爱的基础,也是仁爱的底线。关于这一点,在后面的相关章节中再论。

  文本把“里仁”作为孔子谈论仁爱的首章,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编辑学考量?我以为,这还得从“仁”之本义出发来理解。因为,如上所述,仁之本义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血缘家庭关系外,还有以地域为单位的社会关系等,换言之,在孔子看来,人类生活的展开离不开由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环境制约,所以,孔子在此讲“里仁为美”即要选择居住在充满着仁爱的地方为美,表明孔子在如何成就君子人格这一问题上看到了社会环境对于主体意识形成的决定作用,而文本如此安排则反映出儒家群体对于人的本质形成问题是有着基本的共识的。

  不过,孔子讲“里仁为美”还有着特定的所指。因为,在宗法同构的传统社会里,聚族而居、足不出乡是传统中国人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样态,整个社会缺少人口的横向位移与阶层的纵向迁升,对普通百姓来说根本不存在“里仁”的选择,而能够享有居住权选择的只有那些靠游说诸侯以求闻达于天下的“士”,是以,孔子这里所讲的“里仁”,从对象来讲是指士而言,从居地来讲是指邦国的城镇而言,从关系来讲是指社会交换的圈子而言。也就是说,士之游历最好选择社会风气好的地方并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人进行交换。但是,孔子也意识到要选择符合这一标准的地方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譬如孔子自己周游列国居住时间最长的卫国就并不是一个符合“里仁为美”标准的诸侯国,可能也正是这一经历,使得孔子感叹:“择不处仁,焉得知?”我以为,夫子是言既是批评别人,也有作自我批评,有与大家共勉的意思。

  总之,本章的中心意思是:跟什么样的人作邻居很重要。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