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里仁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详情

我读里仁第17成就君子必须要有三种意识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里仁第十七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我读:成就君子必须要有三种意识

  上章的“义利之辨”是讲君子行忠恕之道必须注意对象的不同,即不能笼统地推己及人,要看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欲”,但是,面对不同的人的不同的“欲”,君子又当如何处之?这就是本章所要讲的问题。

  孔子认为,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换总会遇到贤者/好人或不贤者/坏人,见到贤者/好人,我们应该“思齐焉”即要向他看齐,而见到不贤者/坏人,应该“内自省也”即要自我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缺点。于此,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忠恕之道所强调的推己及人并不是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而是对所“见”之人有同情地理解并基于这种理解而反求诸己以成就自己的德性,也就是说,儒家是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纳入到对自身主观世界的改造之中,而达成这一修养目标需要确立三种意识:

  一是“是非意识”,即“见贤”或“见不贤”,你首先得知道何为贤,何为不贤,这样才可能成为贤者,一个人如果没有是非意识,没有道德价值的判断力,那么,你即使见到贤者,也不知其贤在何处,见到不贤者,亦不知其不贤在何处,如此好坏不分的话,你怎么可能会产生出向贤者学习的念头呢?因此,要成就君子,首先得有是非意识,有是非意识才可能有知人之明。

  二是“看齐意识”,即见到贤者/好人要有向他们学习看齐的主观能动性。生活中我们常看到有些人“见贤”而不思“齐”,他们知道谁是贤者/好人,也羡慕那些贤者/好人,但认为自己要做到像贤者/好人那样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主观上放弃了向贤者/好人看齐的努力,仅停留在羡慕、欣赏贤者/好人的层面,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是以孔子认为,要“见贤而思齐焉”即要有向贤者看齐的主动性,要努力进取成为贤者/好人。孔子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及俗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指的就是这种看齐意识对于主体成就君子的作用。

  三是“内省意识”,即见到不贤者/坏人要有自我反省的自觉性。虽然在成就君子的过程中,正面或“榜样”的激励作用是无穷的,但是反面或“坏人”的警醒作用也可以是无穷的,可以说贤者与不贤者是一个镜子的两面,只要你运用得当,都可以发挥好的作用,如见到不贤者/坏人,你只要对照检视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和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你就可能离贤者/好人更近,但是,很多人对待不贤者/坏人的态度往往以批评居多,很少作自我批评,以为贤者/坏人所有的缺点自己没有或没有犯同样错误的可能性,其实诸不知我们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有可能也是在批评自己,只是许多人不知道自我反省而已,因而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同样易犯他人所犯的错误。儒家特别重视内省,曾子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说明儒家把主体是否有反省的自觉性视为成就君子的必由之路。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