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里仁第十九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我读:从“游必有方”到“时必有音”
上章讲侍奉父母遇到父母有过错时要“几谏”,劝谏没有效果时只能是“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如此尽孝的要求对子女而言多少会有点委曲,那么,子女是否可以选择远离这样的父母而另谋发展呢?本章就是孔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孔子认为,父母在世的话,不论基于何种理由,为人子者是不应选择远游的,如果一定要远游,也必须要有明确的去处。当然,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是指一般情况而言,且在以定耕为主的农业社会,中国人有着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而推动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除天灾之外就是战乱,所以,孔子在此所指的有远游需要的人一般是指两种人:一是上述因“几谏”父母而不成的人,一是指当时靠知识谋生的“士”。我以为,无论是何种情形,孔子把“不远游”作为孝道的最优选择,这对于交通、信息皆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而言都是非常适应的伦理准则。因为,不论是何种情况你需要远游,父母都会担心外游的子女,这正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呤》所描述的那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无私的,如果为人子者需要远游,若不考虑父母的这种感受,这都是不符合孝道的要求的。所以,孔子认为,如果你一定或不得不远游,必须要告诉父母你所游的方向或地方,这样才会使父母稍微宽心一些。
孔子之所以讲这句话,应与孔子离开父母之国在外游历十四年之久的经历不无关系。因为,伴随孔子在外游历的还孔子的学生,这些学生的父母是否在世,我们虽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有“父母在”的情况,同时肯定有父母不同意或不情愿儿子跟随孔子到处游历的情况出现,是以作为老师,孔子必定要面临父母不舍得儿子出外游历的情感困扰,这对于孔子所强调的孝道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而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游必有方”这应是孔子提出的折中方案。
而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现代社会,子女的远游已成为一种常态现象,那么,夫子之言是否仍然适应,确是一个疑问,但是,信息、交通的方便能否解决父母对远游子女的思念呢?子女能否体会到父母对在外子女的思念并不会因时空条件的改善就可以缓解的这一点呢?这同样是值得现代人深思的。我想,是否可以在“游必有方”之外再加上“时必有音”这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