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里仁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详情

我读里仁第20在不同的处境下讲孝道会有不同的意义与价值,此乃文本重出之“必有其美者焉”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里仁第二十

  原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我读:在不同的处境下讲孝道会有不同的意义与价值,此乃文本重出之“必有其美者焉”

  此章已见于首篇《学而》之第十一章中,但《学而》第十一的原文要比本章多出一半,即“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按传统注释家的做法,对于《论语》文本中的重复之词,多以“重出不释”处之。而清代学者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指出:“《论语》中重出者数章,自缘圣人屡言及此,故记者随文记之。《春秋繁露·祭义篇》:孔子曰:书之重,辞之复。鸣乎!不可不察也。其中必有美者焉。”这就是说,孔子是多次提到这句话,而弟子也多次记录了这句话,但是,在编辑《论语》这一文本的过程中,编者不可能没有发现文本的这种重出现象,既已发现,为什么又不删去呢?我以为,文本之所以安排这种重出现象,确实如董仲舒所言:“其中必有美者焉”,“美”在何处?这需要我们从文本阐释学的角度来发现,也就是要联系文本之上下文来理解这种重出现象的意义所指。

  我们知道,在《学而》篇第十一章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三年”是有明确的时间所指的,即它是指父亲过世三年之后这段时间,而本章的“三年”是否与之完全相同呢?我以为,联系到上章孔子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来看,这里的“三年”当指人子在外游历时如何坚持“父之道”的问题,因为,人子在外游历时会接触到各种新的信息和文化,也很容易受到新的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对人子而言,“父没”之后的“三年”与“远游”在外的“三年”有着不同的孝道实践处境,而后一种处境对于坚持“父之道”而言会存在着比前一种处境更多的困难,这一点对处于全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今日孝子而言表现得尤其突出,而对孔子所处的时代来讲,以他自身游历体验也不难体会到这种处境下孝道践行的困难,故夫子是言是特有所指的,文本如此安排也并非因为孔子屡言及此,而是因为此言之所指已有了新的意涵。

  既然是“远游”处境下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那么坚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意蕴便不只是对父道的继承而已,它同时也有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坚持自身的传统价值的意义,也就是说在异国他乡坚持“三年不改父之道”所坚持的“父之道”不只是代表人子个人的家庭之道,而且代表了这个家庭所在的父母之国的文化传统,且也正是因为中国人有这种坚持“三年无改”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才能够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

  总之,在不同的处境下讲孝道会有不同的意义与价值,这也就是文本重出之“必有其美者焉”所在。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