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里仁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详情

我读里仁第26君子要把握好给君主或朋友提意见的度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里仁第二十六

  原文: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我读:君子要把握好给君主或朋友提意见的度

  这是本篇最后一章,文本安排的是子游之语。如何理解文本的这种安排?它是否可视为是对本篇的总结呢?我以为,这还须从整个文本的意义逻辑联系来看。因为,本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以仁为本的君子,围绕这一问题,文本结构大致分为两层:一层是从首章“里仁为美”至“吾道一以贯之”章,主要是围绕“义利之辨”这一核心命题并从主体内在德性养成的角度来论述仁德的性质;另一层是从“吾道一以贯之”章以下,主要是围绕着“忠恕之道”这一命题并从外在实践的方面来谈仁者应世处事的方法。关于后一层,文本先从“事父母”的角度来讲忠恕之道的家庭伦理表现,然后由家庭伦理走向社会伦理,而本章子游所言则是讲君臣与朋友两伦关系如何处理的方法,因而它仍然属于后一层文本结构的内容,不能归之为一种对文本全篇的总结性论述。

  关于本章的释读,主要是在对“数”的理解上有分歧:第一种释读是将之理解为“速”:“数谓速之数”,或“数,疾也。”或“数有骤义” (《论语正义》),而“事君数”的意思就是为臣者向君主进谏时未能“以礼渐进也”,显得过于唐突冒失,太急了一点。第二种释读将之理解为:“数,烦数也。”(《论语集注》引程子曰)也就是向君主进谏时说话过于烦琐,讲的次数太多了点,以致引起君主的反感与不耐烦。第三种释读是将之理解为“数落”的意思,即数落君主、说君主的不是,其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而按这种理解,则文本的意思就是尽量不要或尽可能少向君主或领导提意见。第四种释读是将之理解为:“数者,昵之至于密焉者也”(《论语正义》),即“数”是指关系过于亲密,彼此之间没有距离。我以为,四种释读皆有其理,但从君臣关系与朋友关系这二伦关系的特点来看,又可以各有所从。

  首先,君臣一伦是一种政治上的等级关系,虽然为臣者向君主进谏是臣子的义务之一,即臣子“数落”君主可以获得合法性支持,但是,忠言逆耳,君主不喜欢臣子进谏,这也是政治生活的常态;且于君主而言,虽然听取臣子的进谏也是君主的义务之一,但是如果君主不听臣子的进谏,而且没有建立有效的机制去制约君主的任性的话,臣子的进谏就有可能引起君主的反感,自取其辱就会是必然的结果。所以,臣子事俸君主的难处与妙处在于:既要君主听得进意见,又不至于让君主反感讨厌。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子游认为,为臣者必须“以道事君”,必须坚持“道统”的崇高性,不能屈服于“势统”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原则,这是儒家政治伦理的首要原则。但是,事君以“道”也要讲究方法,即既不要冒失进谏,也不要以死进谏,尤其不能以“道统”自居去数落君主的不是,而是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在君主面前的斤两,最好是以“事君,谏不从,则当去。”(《论语集注》引胡氏曰)为准则,否则死谏的结果只会是“斯辱矣”,即除了自取其辱外,根本于事无补。

  其次,于朋友一伦,因为既无血缘关系,又无政治上的从属关系,属于平等相交的性质,因此,与朋友交,虽然同样有给朋友提意见(“朋友数”)的义务,但是,朋友也是人,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听不好听的话,可以说很少有人真正做到闻过则喜,哪怕是关系亲密的朋友,也不要因彼此相当熟悉,就可以毫无顾及地提意见,毕竟人是有面子观念的,数落朋友多了,朋友面子上会挂不住,其结果正如子游所说:“朋友数,斯疏矣”,即给朋友提意见多了,往往会导致彼此关系的疏远。所以,与朋友交,还是要掌握提意见的度。掌握提意见的度的好处在于,至少还可以保持朋友之谊,还可以在大的方向(义)上求同存异,毕竟处平等关系的朋友间的意见是否正确还是一个仁者见仁、知者见知的问题,在无法判定谁的意见正确之前,没有必要因彼此意见的相左而导致友谊的破裂。由是可知,子游是深谙人情世故的。

  总之,本章之旨在于:君子要把握好给君主或朋友提意见的度,换言之,于君主或朋友,你有提意见的义务,但不掌握方法,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由是亦可知,早期儒家在处理君臣、朋友关系上,不同于后世儒家之处在于:不能因义务的履行而丧失自己人格的独立性。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