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里仁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详情

我读里仁第25要在历史的时空中化解道德人生所可能产生的孤独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里仁第二十五

  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我读:要在历史的时空中化解道德人生所可能产生的孤独

  本章孔子讲:“有德之人不会孤单,必定会人与你亲近为伍。”可见,从文本上下文之意义联系,本章仍是要突出两点:

  一是从“里仁”的角度看,选择有仁义之风的居住环境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居住在哪里,有时候是由不得你选择的,人生有很多的无奈,其中之一便是不得不与不仁者为邻,这个时候你也许会有孤独之感,觉得身边没有知音与朋友,因此觉得人生少了很多乐趣与意义。面对这种状况,孔子认为,这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因为,只要你是个真正的有德之人,不管居住在何种环境,肯定会有人与你亲近为伍,毕竟社会上好人还是居多,毕竟人心总有向善的一面。中国有一句俗语,即“盗亦有道”,即使在强盗这个圈子里,道义仍发挥着维系这圈子团结协作的作用,这表明道德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有着它的向慕归化功能。

  二是从“远游”的角度看,君子处他乡异土,欲获得陌生人的认同,总是有一个过程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或因彼此的不了解,或因文化习俗的差异,或因观念的不同,或因性格的不同等因素,都可能妨碍人们对君子的认同,在这个时候,君子有暂时的孤独是必然的,且从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看,孔子对此孤独是深有体会的,甚至孔子还发出“知我者,其天乎!”的感叹,这表明孔子对自己一生都不被人了解的可能性也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是,孔子认为,“德不孤,必有邻”,有德之人不会孤单,必定会有人来亲近。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对夫子是言我们不能作狭隘的时空理解。因为,所谓“不孤”并不只是指现实社会中也有与你志同道合的人存在而言,而且也是指历史上曾有过与你同样的人存在,譬如孔子就是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那些历史上的圣人中获得了超越时空的思想共鸣;同样,“必有邻”也不只是指现实社会中会有与你志同道合的人来追随而言,而且也是指未来社会一定会有人理解和认同你的理想与追求,事实上,孔子在经历了“干七十余君”而不得的情况下,他把社会对他的理解与认同寄托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之上。因此,我以为,没有超越时空的历史感,我们就无法化解践行道义所可能产生的孤独。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