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为政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为政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为政篇 >详情

我读为政第13“成就君子”与“作为君子”的言行伦理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为政第十三

  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我读:“成就君子”与“作为君子”的言行伦理

  关于这句话的意涵,古人的看法虽大致相同,即都是强调君子要多做少说、言行一致的意思,但也有值得我们玩味或较真的地方,这主要是指到底是“君子先行后言”(《大戴礼·曾子制言篇》),还是君子“先履行所说的,然而再说。”(李泽厚《论语今读》第63页)?王夫之《四书训义》卷六中引范氏曰:“‘先行其言’者,行之于未言之前;‘而后从之’者,言之于既行之后。”这种看法所强调的是:先行再言,行在言前;而上引李泽厚先生的理解是:言在行前,重在履行所言,可见两者对行与言的时序看法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又意味着他们对这句的意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取向。以前者而论,强调行在言先,这是从“内得于己”的角度来讲成就君子主体人格,是一种教育学意义的理解取向;以后者而言,强调履行所言,这是从“外得于人”的角度来讲作为君子者如何立信取人,便是一种社会学或政治学的理解取向。到底哪种理解取向更接近文本原意,我以为,还得从文本阐释学的角度来理解。

  因为,从文本阐释学角度看,孔子此言,首先是针对“子贡问君子”而言的,也就是说孔子所言有其具体的主体针对性,这种针对性就是指子贡这种“言语”见长的人如何成就君子的问题。我们知道,孔子对于“巧言令色”者下过“鲜矣仁”断语,也对子贡在乱齐存鲁的“伐交”过程中的所言所为作过“美言伤信”(《孔子家语·屈节解》)的负面评价,既然如此,仅就教育学意义上的成就君子德性而言,“先行其言”一语应是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之意,简言之,少说多做(慎于言)、说了必做(言必行)乃是子贡这样善于“言语”的人成就其君子德性的养成路径。其次,是针对“为政”而言,子贡所问之“君子”,应该是指政治学意义上的君子,而这种意义上的君子之言最重要的要讲正确的话和履行自己所说的话,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如果从这个逻辑来看,“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应该理解为“先履行自己所说的话,然后百姓才会听从你的话。”

  但问题是:作为君子如何才能保证自己之所言乃是正确之言,如果所言非道而仍履行之,是否仍可取信于民而民然后从之呢?我看这就是“先行其言”之前一种意义对于后一种意义的价值所在。因为,君子欲所言合符道理,就必须先经过一番艰苦地学习、探索过程后才能“于道有得焉,于心有会焉,可以信其必如此而为君子”(《四书训义》卷六),在此之前,君子确实应该慎言谨行,少说多做,经历如毛泽东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方能建立起对“道”的理性认知与内在确信。且正因为这一过程具有“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特点,所以君子任何时候都应该“慎言其余”,讲话要留有余地,这样才可以在“力行”中少犯错误,也才可以真正取信于民,让百姓真正心悦诚服。

  因此,本章之旨在于:成就君子要少说多做,作为君子要慎言敏行。至于言、行时序之先后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