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为政第十五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读:乐于学习者勤于思考
本章是孔子关于学、思辩证关系之总纲,属于认识论范畴,对此,王夫之曾有十分精辟的论述,曰:“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则不恃己之聪明,而一唯先觉之是效;思则不徇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乃二者不可偏废,而必相资以为功。”(《四书训义》卷六)确实,有的人自恃聪明,以为什么都懂,不愿意学习前人或他人的经验,不愿意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长此以久,思想就会变得僵化保守,知识结构就会老化,在面对新情况的挑战时就会显得束手无策,这种人必然会被时代潮流所淘汰,所以不爱学习对于人的存在而言是很危险(殆)的。
具体到“为政”领域,学习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强调。因为,一个普通人不爱学习,顶多是害自己一生,而一个君子或当官的人不爱学习,就会害很多的人,甚至会有亡国之患。这一点近代中国史就是证明。当今中国领导人之所以强调要建设学习型政府,重用学者型领导,原因就在于有这样的历史教训。
当然,学习固然重要,但思考同样不可或缺。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是会学习的动物,或者说学习是人的存在方式,而这种存在方式意味着学习不是为人,而是为己,即孔子所倡的“为己之学”也。我们知道,人的存在又总是现实的历史存在,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必须现实地面对不断变化的存在环境的挑战,而学习正是人面对挑战的必要。但是,无论是学习古人的经验,还是学习他人的经验,都无法完全支撑起我们应对现实挑战的压力,必须要有创新,而创新从何而来?王夫之说:“思则不徇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即创新是从“思”而来,是从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来。有的人也爱学习,但不善于思考,只会死读书,人云亦云,食古不化,机械地照搬古人或他人的经验来应对现实的挑战,当应对不成功时,又不去作自我反省,陷入到一种迷惘的境地,最后会因看不到成功的希望而沦为悲观主义者或犬儒主义者。
具体到“为政”领域,善于思考是为政者最重要的政治素质之一。因为,如果领导干部学而不思,只会照搬前人或他人的经验或模式去管理社会,其结果大多是不成功的,有的或许也能收一时之效,但也正是这一时之效常常让管理者产生对“XX治理模式”的迷思并进而形成为一种路径依赖的偏执。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领导干部异地履新后,总会把自己曾经在某地取得成功的治理模式强推于辖下;还有一些人也强调学习,但他们学习的眼光总是瞄向发达国家或时髦理论,不从国情、实际出发,搞拿来主义或本本主义,这都是学而不思的表现,其所酿成的苦果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领导干部要爱学习,还要善于学习,善于学习者勤于思考,勤于思考者不仅善于学习,而且亦乐于学习。人只要是达到了乐于学习的境界,就会有创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