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为政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为政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为政篇 >详情

我读为政第21为政不一定当官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为政第二十一

  原文: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我读:为政不一定当官

  前两章孔子对国君和权臣讲了一些为政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既有针对性,也具普适性,但是孔子说的这些道理,有的人听进去了,有的人则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当回事。不过,毕竟因为孔子的社会影响较大,也不好正面反驳,于是就有人拿孔子不从政这一点来做文章,意思是:你既然这么懂为政,为什么自己不去当官呢?事实上孔子是当过官的,且官至鲁司寇并摄行相事,相当于今天的省委常委兼司法厅长,孔子在这位子上还算是干得政绩突出,但因“堕三都”事件得罪“三桓”而被逐出鲁国。在长达十四的周游列国期间,孔子也有过从政的想法,但终因“道不同不相为谋”,直到回到父母之国也未能从事实际的行政工作,晚年则以授课修书为业,但也经常充当政治导师,评点一下时政,惹得有些人不爽,那是很正常的。故“子奚不为政?”一语也可理解为:既然你这么懂为政,为什么你总做不了官?既然位子都没有,拿什么去为社会做贡献呢?

  我们知道,儒家有很强烈的政治参与热情,他们的人生规划可以概括为:不为良相,便为良师。良相是直接地政治参与,良师则是间接地参与政治,二者殊途同归,没有高下之分,只有方式之别。为什么这么讲呢?这主要因传统政治是一种宗法政治的特征所决定的。如上章所论,基于血缘纽带所形成的宗族是传统国家构成的社会细胞,因而适应于宗族关系的孝道伦理要求本身就具有政治规范的功能,甚至可以说传统的国家治理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充分调动和利用了宗族伦理资源,儒家之所以强调孝治天下,原因就在于此。所以,孔子认为,孝悌之道的贯彻是可以“施于有政”即可以作用于政治的。基于这一逻辑,孔子自然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也是一种政治工作,甚至他认为这是比直接从政还要重要的政治工作。

  上述孔子对政治的这种理解无疑开创了一种中国式的“政教合一”政治文化传统,因这里所谓之“教”是指以世俗伦理为内容的道德教育,故这种政治文化传统的主要特征可谓之为伦理政治化。而我们知道,伦理源于习俗,三代之礼仪可以说是由氏族习俗演变而来的习惯法,它凝聚了历代人们关于正义的基本共识,是维系宗法血缘关系和谐稳定的有效粘合剂,孔子将这种习俗伦理的政治价值提炼出来并将之确立为政治的应有内涵,从而为传统政治崇尚“孝治天下”这一治理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确实功莫大焉。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