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为政第二十二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我读:信赖社会的构建要从建立诚信政府作起
一个人言而无信,怎么可能立足于社会呢?儒家特别重视信赖社会的构建,因为,在社会交换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讲信用,这无疑不仅会降低社会交换的成本,也还会降低社会交换的风险。古代社会因为是熟人社会,因而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建立无须通过契约的形式来达成,只需要通过熟人之间的“口碑”就可能形成对承诺的制约,但在由陌生人构成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往往得借助于契约或合同的形式才是可能的,但也正是这一点,社会交换的成本也随会之增加,不过,与此同时,社会交换的风险也会有相应降低的可能性。
如何构建信赖社会呢?我以为,政府诚信或诚信政府的建立是最为重要的。《吕氏春秋·贵信篇》有一段话,很能说明这一点,曰:“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其中所谓“君臣不信”“处官不信”和“赏罚不信”皆与政府诚信相关,“君臣”代表了朝廷或政府,而“处官”就是在政府这个组织机构里当官的人,“赏罚”则代表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法规,三者的诚信问题虽各有作用的领域,但又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即如果政府不讲诚信的话,则在政府里面做官的也就不讲诚信,如果当官的不讲诚信,那么也就不要指望所制定的政策法规会得到严格地执行。所以,政府讲不讲诚信不仅会影响到政治领域,而且还会影响到社会交换与经济生产领域,譬如上述的“百工不信”就是指经济生产领域的不讲诚信问题,其结果就是假冒伪劣产品盛行。
至于政府诚信对社会交换领域的影响,首先在于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试想一下,如果政府不讲诚信,当官的说话不算数,那么普通民众之间的社会交换遇到诚信问题时就会有坏的榜样作借口,政府就会成为社会诚信问题的道德避难所;其次政府作为公正价值的守护者,如果不讲诚信的话,无疑会加大人们社会交换的风险,哪怕是在以契约为主的现代社会,如果政府不讲诚信,违约就很难通过政府来保障受害者的利益,因为政府诚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公正价值的守护承诺。所以,如果一个社会出现了“人而无信”的现象,那肯定是政府诚信出了问题。
本章孔子虽然是谈“人而无信”的问题,但在“为政”的文本脉络下,其所指义应该是指政府诚信构建问题。至于文本中的“大车”“小车”之譬,实际上是指无论是大的组织如国家,还是小的机构如社团,其运转都必须以贯彻诚信价值为轴心,否则就会散架、倒闭或行之不远。
上一篇:我读为政第21为政不一定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