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为政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为政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为政篇 >详情

我读为政第24为政者应当有所畏、有所不畏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为政第二十四

  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我读:为政者应当有所畏、有所不畏

  这是《为政》篇的最后一章,意思有两层:一是拜神要拜自己的祖宗神,否则就有拍马屁之嫌。二是看到应该做的事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胆小鬼。前者是孔子对上古以来淫祀之风所持的“祛魅”立场,这一立场主要突出了祖先崇拜的合法性,从而为“事神致福”之礼注入了世俗伦理的基因。后者是孔子对公正价值维护所持的态度,这一态度主要突出了“义”在价值上的崇高性,赋予了“义”的行动伦理色彩。前后两层意思是否有逻辑上的联系呢?李泽厚先生认为,前者是讲宗教性私德,后者是讲社会性公德,二者“只能统一于情感塑造上”(《论语今读》第74页)。其实,我以为,这二者也可以统一于(实用)理性的塑造上。因为,孔子之所以主张不要去祭那些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鬼神,是因为祭了也没有用,徒费精力和物力而已,而且什么鬼神都敬的人在心理上就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指望他会为维护公正价值(义)去勇于献身呢,人既要有所畏,也要有所不畏,有所不畏者方能见义勇为。所以从培养见义勇为的社会性公德来看,宗教性的私德也必须摆脱原始图腾崇拜的影响,不能什么鬼神都祭。孔子的这一主张可以说对理性精神的张扬。

  那么,本章与“为政”之间的文本联系又是什么呢?这要联系前两章来看。第二十二章是讲诚信对于为政的重要性,旨在构建诚信政府;第二十三章讲知史对于为政的重要性,旨在构建能力政府。从为政者主体的角度来讲,前一章是讲德,后一章是讲能,如果一个人德能兼备,那应该是好干部了,但是,从行政效能的角度看,这样的干部如果执行力不强,不能勇于任事,占着位子不作为,那也不是一个好干部。所以,本章是强调勇德对于为政的重要性。《中庸》有所谓仁、知、勇“三达德”的说法,勇德作为“达德”之一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就是要勇于维护社会的首要价值——义。而勇德如何培养?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就是要摆脱原始图腾文化所形成的淫祀之风的影响,张扬主体理性的价值,这样主体勇于为义时才不会失于鲁莽。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