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学而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学而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学而篇 >详情

我读学而第16学习不是为了出名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学而第十六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我读:学习不是为了出名

  这章是《学而》篇的最后一章,也是对文本第一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回应,所以带有对本篇作个总结的性质,意即学习的目的并不为了“出名”,而是为成就自我之德性,了解所处之社会,明白是非之道理,这就是孔子所倡导的“为己之学”。

  王夫之曾讲:“今人之所患者,己有德而人不知所尊,己有才而人不知所用,于是视天下若无所容身,而身亦无所自容。”(《四书训义》卷五)这就是李泽厚先生所说的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常有的“求名”情结所在(《论语今读》第46页)。我想,孔子之所以反复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倡导“为己之学”,实际上是因为他看到了春秋之际整个知识界弥漫着一种对社会普遍存在着的“名实”悖论或德福悖论现象的不满情绪,且若任这种情绪去主导自己的思想发展,就有可能放弃自己的道德坚持与责任担当,或沦为随波逐流的功利主义者如乡愿,或沦为寄情山水的逍遥主义者如老庄。而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或“走自己的人路,让他人去说吧!”的道德乐观主义者,之所以乐观,就在于他不是为“名”而“学”,在于他对道德实存与道德自足有深切地内在体认,在于他对历史发展规律或周礼的“损益”之道的把握有深刻的理论自觉(“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因此,如果说儒家知识分子有“求名”情结的话,那只有与“不朽”联系在一起时才具有正当性。

  我们今天处在一个为出名而不择手段的时代,而互联网的发展也为人们求名提供了方便,但今天的求名无关乎不朽,它更多地与实利连在一起,普通老百姓尚有可谅之处——毕竟是“小人喻于利”,而知识分子热衷于此道则已忘记了自己作为社会良心的本分,故孔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一语对于今天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定向仍有着十分重要的警醒意义。

分享:0

上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我读学而第15“富而好礼”如何可能?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