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雍也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雍也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雍也篇 >详情

我读雍也第18君子是有人性关怀的文化人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雍也第十八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读:君子是有人性关怀的文化人

  前面孔子讲“君子儒”在为政上的表现,即他们是一群不走后门、不拼口才、不拼颜值、勇敢而谦逊的人,而要培养这样的人,孔子认为只有走他所设计的“道”,但这条“道”具体如何走法?是教人步行,还是教人坐车,这就是本章及以后各章所要讨论的问题。换言之,从文本的逻辑来看,前面是讲“君子儒”是什么样的人,而本章以后则是讲如何去培养这样的人,属于道德教育学的范畴。

  孔子认为,培养“君子儒”首先要明“文质之辨”(王夫之语)。何谓“质”?质者,本也,也就是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是朴实无华的,其情感表露也是直率无忌的,就如儿童一样,想怎么讲就怎么讲,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也不会考虑有什么不当,非常坦率直接,没有遮遮掩掩,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质”相当于“情(感)”。何谓“文”?文者,文明也,具体来说是指礼仪文化,是人际交换时约定的“讲究”或规则,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文”就是“理(性)”。所以,“文质之辨”就是要明了人的情感与理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此,孔子区分出三种可能性即“质胜文”“文胜质”和“文质彬彬”。其中“质胜文则野”是指一个人如果他的质朴超过他的文采、感性多于理性,就会如不懂得礼仪的乡下人一样显得粗野不堪;“文胜质则史”是指一个人如果他的文采超过他的质朴、理性多于感性,就会显得轻浮、虚伪,就如同见多识广的“巫史”一样,听起来头头是道,其实皆言不由衷,不可信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指一个人只有当他的感性与理性、文采与朴实两种因素匹配相当时,这才是君子风范。

  由上可知,培养“君子儒”首先要关注文化与人性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要以“文”化“性”,让人从野蛮的自然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文明人;另一方面要以“性”养“文”,让人性的光辉成为文明发展的动力,也就是说只有顺乎人性发展的文化才是真正具有积极价值的文化,文化只有不违人性才可能真正内化为人的需求,也只有这样的文化,文质彬彬才是可能的。所以,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不只是一个懂得礼仪知识的人,更是一个有人性关怀的人,他懂得礼仪知识所蕴含的人性价值,因而作为学者他不会是个“书呆子”。对此,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如果质胜文,缺乏文化的修养就不美。倘使文胜质便很可能成为书呆子。学识太好的人,也很可能会令人头大。谈学问头头是道,谈作人做事,样样都糟,而且主观特别的强。所以文与质两个重点要平衡。”吾以为然。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