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雍也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雍也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雍也篇 >详情

我读雍也第19要直道而行,不能心存侥幸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雍也第十九

  原文: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我读:要直道而行,不能心存侥幸

  本章承上章之旨,仍然是讲人性的价值问题。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程子曰:“生理本直”(《论语集注》)意思是正直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人在社会生存中应该坚持的价值,故王夫之说:“夫人有一日之生,则一日行乎天地之间。”(《四书训义》卷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直道而行者的社会生存样态似乎并不怎么“顺利”,譬如你在单位喜欢讲真话,看到不合理的事,喜欢仗义执言,不分场合,不讲情面,让同事或领导难堪,久而久之,你就有可能被同事孤立,被领导“穿小鞋”,甚至在古代因适应不了“指鹿为马”或“皇帝的新衣”政治生态环境的人还有可能误了卿卿性命,反倒是那些讲假话、讲漂亮话或“罔之”者却活得如鱼得水,那么,孔子为什么说“罔之生也幸而免”呢?不正直的人的能够生存下来难道真的只是一种侥幸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德福悖论”问题了。

  我认为,夫子是言,一方面是倡导正直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重要性,即直道而行可能不一定生活得很顺利,但它彰显了人远离动物的存在价值,而与之相比,“罔之”者虽表面上活得如鱼得水,但他丧失了人作为存在的主体性,其“奴性”人格所换来的生活实际上是一种委曲求全、提心吊胆的日子;另一方面是从历史大势的角度来判断正直之“德”所带来的人生之“福”,儒家有所谓“自作孽,不可活”的说法,佛教也有“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福报”之说,民间也有“夜路走多了,总会碰到鬼”的俗语,都相信“坏人”终将不得好报,验之历史,这一结果也属客观事实,之所以会是这样的“福报”结果,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任何时代的制度安排都将他们所认为的公正视为首要价值,如果这一价值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执行,国家就会有解体的危险,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国家终究会动用“暴力机构”来消解“坏人”对于公正价值的破坏。这是历史规律,谁都逃脱不了,能够逃脱这一规律惩罚的只是少数,是一种侥幸。

  所以,人生在世,还是要直道而行,不能心存侥幸。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