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八佾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八佾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八佾篇 >详情

我读八佾第06礼崩乐坏的罪魁祸首是得不到神明的保佑的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八佾第六

  原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我读:礼崩乐坏的罪魁祸首是得不到神明的保佑的

  上章孔子通过夷夏之辨而彰显了礼乐文明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意谓只要礼乐文明还在,哪怕是国家灭亡了,中华民族还会有重建国家的可能。所以,今天我们在两岸统一问题上要特别警惕“文化台独”的危害性。

  既然礼乐文明对于民族的存续有如此重要的价值,为什么春秋时期会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呢?谁是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罪魁祸首呢?本章就是要回答这一问题。

  文本仍然以季氏僭越礼制为例,但不同于第一、二章,前者仅是对“三桓”僭越礼制现象的批判,而本章通过季氏、冉有和林放三个人对于维护礼制的态度进行比较,说明礼崩乐坏的罪魁祸首就是像季氏这样的大夫、权臣以及冉有这样的帮凶。

  “季氏旅于泰山”,不是去旅游,而是去祭泰山,“旅”者,祭名也。根据礼制规定,诸侯祭山川于其封内,季氏为鲁国的大夫,是不具备祭泰山这样的山川的资格的,所以“今陪臣祭泰山,非礼也。”(《论语正义》)但季氏居然置礼制于不顾,由此足见其野心之大。对于季氏所为,孔子想阻止,但又没有办法,只好求助于自己的学生冉有即冉求,而冉求在孔子学生中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时为季氏宰即季氏的家臣、总管,权力很大,亦深得季氏信赖,甚至孔子归鲁也是冉求的功劳。所以孔子便对他讲:“女弗能救与?”——你不能阻止他这样做吗?冉求明确地表示:“不能”。为什么“不能”?文本没有记载冉求拒绝的理由,但以冉求对季氏的了解,他知道自己是无法阻止季氏这样做的,如果强行去劝阻,反倒会让季氏生厌,所以“不能”一语表明冉求是一个非常明智的现实主义者。对于学生的这种态度,孔子显然是不满意的。因为,他从冉有身上看到了这样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即面对日益严重的礼崩乐坏,有一部分知识分子也放弃了自己作为“公知”的社会责任与良心,任由这种趋势发展,甚至还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连“林放”这样的人都不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林放其人还知道问“礼之本”,知道非礼不祭,如果泰山之神果真有灵的话,难道会接受季氏之祀而保佑季氏吗?所以,季氏祭泰山,既是一种非礼之举,也是一种渎神之举,于人不利,于己有害,但他自己不知道这一点,冉求知道却又不愿意去劝阻他,这一情状如何不令孔子感叹与悲哀。

  是以“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一句表明:一是权力、私欲膨胀的“季氏们”不知道破坏礼制的危害性,旅于泰山是自掘坟墓的愚蠢之举;二是懂得“礼之本”的“林放们”才是维护礼制的社会中坚力量。三是对于以上这两点,作为神明的“泰山们”是一清二楚的。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