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八佾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八佾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八佾篇 >详情

我读八佾第11褅礼是王权获得天命支撑的象征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八佾第十一

  原文:或问褅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乎!”指其掌。

  我读:褅礼是王权获得天命支撑的象征

  本章还是谈褅礼问题,但角度与上章不同,是讲褅礼的重要性。

  “或问褅之说”,是指有人向孔子请教有关褅礼的理论,为什么要问孔子这个问题呢?这恐怕与上章孔子对于鲁国举行褅礼时的态度有关。因为,鲁国的这次褅礼,孔子只看了第一道程序即“灌”就表示不想再看下去了,很显然,孔子的这种态度至少会引起一些人的好奇,以为鲁国举行的褅礼有不足或失礼之处,是以想问问礼仪大师孔子:褅礼的要义到底是什么?“褅之说”之“说”是指学说、理论而言,而问孔子这个问题,也就意味着问的人认为鲁国举行的褅礼至少没有形式或礼节不足的问题,而问题出在哪儿呢?是不是褅礼的举行还有什么更高深的学问在里头?这一点也就说明当时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褅礼的意义何在。

  令“或人”失望的是,孔子的回答是“不知也”。孔子是真不知道吗?显然不是,那他为什么这样回答人家呢?对此,王夫之曾这样解释:“或人何人也,而欲问其说,夫子以未可与深言而对之曰:子何遽以禘之说为问也?夫禘之说,唯先王能体其理而制之,唯王者以明德居天位,尽其仁孝以行而遇之。若习其仪文,察其曲礼,则固有不可知者也,而吾亦何从知之也。”(《四书训义》卷七)意思是说:你是什么人啊,问这么大的问题,这是你能关心的问题吗?因为根据“不王不褅”之法,只有“王者”才能举行褅礼,也只有“王者”才明了其中的奥义,我孔子又不是“王者”,我从哪里知道褅礼的意义呢?又,根据为尊者讳的原则,鲁国行褅礼本身就是“非礼”,就算我知道“褅之说”,我能够讲吗?更何况褅礼之义“无一不与承天治人之精理相符,而固有难于显言者。”(同上)即要讲清楚褅礼之义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就算是讲得清,“或人”你听得懂吗?所以,孔子对“或人”之问,一方面说:“不知也”,另一方面又告诉人家:谁要是知道褅礼之义,那么治理天下就如摆弄掌中之物一样容易。可见孔子还是知道褅礼之义的。

  那么,“褅之说”是什么呢?根据考证,褅礼是一种源自于氏族祖先崇拜的古老礼仪,主要是用来祭祀氏族的祖考,至周代演化为天子专享的祭祀即“不王不褅”。褅礼最初之义主要是表达一种报本追远之义,纳入政治体制之后,它又有“以孝治国”的政治伦理内涵。但是,孔子及儒家之所以将褅礼视为“治国之本”,还另有深意,即褅礼所祭祀的对象主要是氏族的始祖,而这些始祖又都是“通天”的人物,可以说具有“上帝”的位格,因此,以他们为祭祀对象也就意味着王权获得了“天命”的支撑,这对宣示和巩固王权的合法性有着重要意义,也正因为此,就必须将褅礼的垄断权收归天子所有。故孔子将褅之义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包含着为政者应“畏天命”的意思。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