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八佾第十二
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我读:既要“祭神如神在”,还要“祭神亲自在”
前两章以褅礼为例,说明祭礼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性,既然祭祀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认真待之,怎样才算是认真了呢?这就是本章所要讲的。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一段,是孔子弟子记录先生祭祀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孔子与弟子们对待祭祀的共识。所谓“祭如在”,就是指祭祀先祖而言,“如在”者,如其在世也,先祖在世的时候你以孝敬事之,那么,祭祀先祖时也应该就像他活着那样持同样的孝敬之心事之,简言之,就是要事死如生。“祭神如神在”之“神”,泛指除先祖之外的神灵,祭祀这些神灵时候也要持“如在”的诚敬之心。不过,虽然两个“如在”都指向主体的诚心,但二者还是有些区别,即祭祀先祖的“如在”是如其“在世”,祭祀神灵的“如在”是如其“在场”,且由于先祖与“我”之间有血缘纽带作连接,这样事死如生就能获得正向情感的心理支撑,相比之下,祭祀外神要有如其“在场”的心理就相对困难,因为自祖先崇拜兴起之后,原始图腾崇拜中人类与图腾物之间的血缘纽带联系大多数被斩断了,人类对神灵的祭祀更多地出于一种畏惧之心,正是这种畏惧之心使得主体的诚心之中包含了“事神至福”的功利因素,而孔子“祭神如神在”恰恰反对这样一种以媚神为主的祭祀心理,强调祭神对于主体道德心理的塑造功能。也正因为此,孔子反对“非其鬼而祭之”的淫祀之风。
以上是孔子弟子对先生祭祀时所持态度的描述,而孔子本人则说:“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说如果我不亲自参加祭祀,就如没有祭一样。这可能是指这样一种情况:有一些祭祀活动需要孔子出席,但因各种原因,孔子不能亲自参加,于是便有代祭的情形,且可能这种代祭行为在当时较为普遍并得社会的认可(《祭统》云:“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工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针对这一种代祭情形,孔子所持的态度是否定的。为什么要反对这样做呢?因为,在孔子看来,祭祀活动是主体与先祖或神灵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形式,如果主体不亲自在场,由他人来代理,主体对神(祖)的肃敬之心经过 他人的过滤之后肯定要打折扣,这本身就是对神(祖)的不敬,与其这样,不如不祭。所以,“祭神如神在”的同时还要“祭神亲自在”。
上一篇:我读八佾第13敬神不是为了致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