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八佾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八佾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八佾篇 >详情

我读八佾第13敬神不是为了致福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八佾第十三

  原文: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我读:敬神不是为了致福

  本章承上章之旨,仍是讲祭祀问题,不过,因为问题的提出者王孙贾是当时卫国的权臣,是以也有政治的指涉意涵在内。

  我们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卫国是他的第一站,且居卫多年,卫灵公及夫人南子对孔子还是颇有好感的,也想重用孔子为政,是以给人以君臣过从甚密的印象,这让当时的权臣王孙贾很是不爽,既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也觉得孔子想从政却拜错了码头,于是便对孔子讲:“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这里“奥”与“灶”属于民间五祀中的两种神祇即户神和灶神,另外三种为土神、门神、行神,这五种神祇分别供于家中的不同房间。由于户神是一家之主神,供于室中西南隅曰“奥”,而“灶”即灶神在厨房,传说灶神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至除夕要上天去陈报一家之善恶,故其地位虽次于“奥”,但由于他垄断了人天沟通的权力,决定着一家的兴衰,是以有人认为灶神才是一家之主神,所以要媚灶神。所谓“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实际上就是一种功利主义思想在祭祀态度上的反映。而在文本的语境中,王孙贾说这句的所指是:我虽不是一国之主,但卫国的事我说了算,你与其去求卫灵公与南子,还不如来求我管用。

  对于王孙贾所言,孔子的回答是“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你错了。一个人如果获罪于天,怎么祷告也没有用。这就是说,在孔子看来,上天也好、神灵也好,作为超越的存在并不外在于人,而是内在于人心之中,与人的道德情感相联系,人之所以要祷告,并不是为了“致福”,而是因为自己有这样的情感需求,而“致福”只是人类表达这种宗教情感需求的额外品,所谓自助者天助也。因此,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一是再次强调祭祀对于人的道德心理(诚心)的塑造作用;二是就所指义而言是欲强调“道统”对“势统”的位格优势,从中可以看出儒家对“从道不从君”的人格独立精神有充分地价值肯定。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