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八佾第十五
原文: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我读:欲知礼?从端正学习态度做起
上章孔子把周礼的人文价值提炼出来,而如何去维护和践行这一人文价值呢?从本章始,文本以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之。
太庙,祭祀周公之庙。大概孔子在鲁为官时,曾参与过祭祀周公的活动,而在人们的印象中,孔子是属于知礼派或礼仪方面的专家,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孔子进入太庙之后“每事问”即事事向他人请教,于是有人就怀疑这位鄹人之子(孔子父亲曾为鄹邑大夫)是否真的懂礼,不该是冒牌货吧。孔子听到这种说法后,说:“是礼也。”即事事向他人请教,这正是一种礼的精神。文本将这一事件记载下来是为说明什么问题呢?
《朱注》及后来注者皆认为,孔子“自少以知礼闻”——年轻时就以知礼而闻名,不可能不知礼,但“每事问”是为谨慎起见。因为这毕竟是孔子第一次助祭太庙这样的大典,以前有关太庙的礼仪知识都是从书本得来,还没实践过,是以“每事问”既是一个验证自己所知是否正确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礼仪知识的过程。孔子的这种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也正是礼乐文明的体现。如果不懂装懂,不愿意向人请教,那才是对礼的大不敬。是以王夫之《四书训义》引尹氏曰:“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四书训义》卷七)礼最主要的精神本质在“敬”,所谓“敬礼”就是表达主体内在敬意的外在形式,如果我们对礼仪形式本身缺乏敬意,就不可能真正地懂礼,所以,对礼仪知识胸怀敬意既是礼的精神本质体现,也是知礼的心理学基础。
由上可知,文本安排是章的目的主要是说明欲维护周礼的人文价值首先必须“知礼”,而“知礼”的过程又是在“践礼”的过程中完成的,知行合一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