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八佾第十六
原文: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我读:对生命价值的关怀使射箭从武术走向武艺
射是古代六艺之一,孔子经常用它来谈道德问题。这一点可能与孔子喜爱射箭活动有关。据《礼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意思是说孔子射箭时吸引了不少粉丝层层围观,可见其水平之高。当然,孔子对于射箭的理解重心不在技术层面,而在道德层面。
我们知道,弓箭作为蒙昧时代的最高技术成就,乃是原始狩猎经济的产物。它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从生产的角度讲,弓箭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狩猎经济的效益,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能力,有效地缓解了原始社会人们在物质生活上匮乏困境,另一方面,从社会的角度看,弓箭的出现打破了原始部落、氏族间最初所拥有的平衡关系,极大地增强了氏族、部落首领的社会控制能力。所以,恩格斯说:“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器对于野蛮时代和火药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第四卷,119页)正因为弓箭对于原始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弓箭便从它发明开始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人人希望拥有、掌握并以之为傲的核心竞争力,由此演绎为一种文化向心力,形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最终积演为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射礼。
但是,在射礼的展开过程中,如何将射箭的武“术”价值与其武“艺”价值统一起来,这对于身处战乱之世的人类而言始终是一个价值选择难题。譬如本章孔子提到的“射不主皮”即射箭不以穿透目标的程度为标准,而只以中的与否为标准,之所以定这样一个标准,原因是“力不同科”即每个人的力气有大小,这一射礼原则无疑降低了射箭的技术标准要求,目的是欲弱化射箭作为武器具有杀伤力的功能,突出了对生命价值的关怀。但是,这样的价值标准是否同样适应于武“士”呢?且对于身处乱世的人来说这样的价值导向是否能真正实现对生命价值的维护呢?正是基于这一考量,所以,我以为,孔子说“古之道也”一语有着很深的意涵与所指,因为,“射不主皮”的价值原则之所以得不到遵守,恰恰是频繁的战乱所致,“古之道也”一语表明这一价值原则得以贯彻执行需要一个像“古”代那样没有战争的和平环境,带有批评春秋无义战的意思。
此外,联系到上章有人认为孔子不知礼,本章以孔子对射礼的某一礼仪的了解来进一步说明孔子是礼学专家,同时也进一步彰显周礼人文精神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