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八佾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八佾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八佾篇 >详情

我读八佾第18“敬”非“谄”也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八佾第十八

  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我读:“敬”非“谄”也

  从本章开始,文本主要讲如何践行礼制的问题,且饶有意味的是,文本在结构安排上,每两章之后插入一章孔子关于《诗》与音乐的论述,这体现了文本编者什么样的考量呢?关于这一点,后文再论。先看本章文本内容的所指为何?

  本章与后一章都是讲处理君臣关系之礼。本章孔子先提出了一个原则即“事君尽礼”,而如何才算是事君“尽礼”了呢?是不是说只要按礼制的规定对君主礼数周到无差,就算是“尽礼”了呢?显然不是这样。因为,《礼记》讲:“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敬”是礼的本质所在,如果对君主只是尽了礼数,表面功夫做得好,而内心对君主没有敬意,甚至还有傲慢之心,这不能说是“尽礼”,“尽礼”者,尽敬也,即通过外在的礼仪来表达对君主的崇敬,方为“尽礼”。

  但是,对孔子这种以“敬”为本的“尽礼”,“人以为谄也”,即世人认为孔子这样去“尽礼”有谄媚讨好君主之嫌,不值得效法。可见“人以为谄”一语道出一个历史事实,即在孔子所处的春秋乱世,君臣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逆转,由过去的君主主导变成了权臣当道,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陪臣执国命”。正是这种君弱臣强的权力格局使得当时的“事君”一方面没有按礼制规定来尽之,经常干些僭越礼制的事情,连做做样子、走走过场式的事君尽礼也不愿意遵守,另一方面就算是在形式上尽到了礼数,也掩盖不了内心所表现出来的傲慢,这种“尽礼”而不“尽敬”的情况对于礼制的伤害同样是巨大的。所以孔子说“人以为谄也”确有为自己辩护的意思在内。因为,联系到上章孔子要保留“饩羊”来看,孔子之所以如此“爱礼”,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想通过这样的“爱礼”方式来表达对君主的敬意,尽管告朔之礼在当时已经基本废了,不具有多大的保存价值,而孔子仍然强调要保留,也确实有媚君之嫌。是以李泽厚先生认为,人们看不惯孔子的事君态度也是有道理的(《论语今读》第92页)。这个道理简单来讲就是时代变了,因而不能固守于旧的礼制规定,处理君臣关系的原则也应该与时俱进。如何与时俱进?我以为,“人以为谄也”就是社会舆论向孔子所提出的质疑,它促进了孔子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这一点我们从下章可以见之。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