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八佾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八佾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八佾篇 >详情

我读八佾第19君臣义务关系的相互性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八佾第十九

  原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我读:君臣义务关系的相互性

  上章孔子讲事君要“尽礼”,没想到有人认为孔子有谄媚之嫌,面对社会舆论的质疑,孔子不能不有所回应,也不能不对“事群以礼”有所思考,即为什么“事君以礼”会给人留下谄媚的印象呢?本章借定公之问,孔子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呈现给读者。

  定公的问题包括两个角度,一是从“君使臣”应当“如之何?”的角度,一是从“臣事君”应当“如之何?”的角度,这两个角度表明鲁定公对于春秋时期君弱臣强的政治现实有他自己的体会,即君臣关系的处理是一个双向度的问题,不能将问题归诸于其中的某一方,必须既从君又从臣的双向角度来建构君臣关系原则,是以定公之问是因他对孔子事君尽礼而“人以为谄也”有某种同情地理解所发。

  “君使臣”应当“如之何?”这一问题的提出也就意味着春秋时期的君臣关系之所以落得如此状况,原因既与“臣”有关,亦与“君”本身不无关系,从孔子所说“君使臣以礼”来看,也就是当时的君主在处理君臣关系时未做到这一点,只是一味地要求臣子对君主尽忠,要求臣子履行单向度的义务,完全忽视了臣子的权利及人格尊严需求,未能意识到君臣关系的构建原则必须以“从道”为合法性基础,正是“道”的至上性决定了君臣关系是相互性的而非单向度的,这一点也可能与春秋时期还保留有原始民主的遗风有关。也正是从“从道”原则出发,孔子及后来的儒家都未曾完全屈服于“势统”的压力,他们的“事君尽礼”实际上都是在“从道”的原则下展开的,不存在谄媚事君的问题,而此处孔子提出“君使臣以礼”,其意仍是强调在“道”的基础上君臣义务关系的相互性。

  对“臣事君”应当“如之何?”定问题,孔子提出了“臣事君以忠”的思想,这与上章“事君尽礼”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呢?“事君尽礼”,而“礼主敬”,“敬”什么呢?当然是敬君主,但是孔子这里所敬之君主是值得敬的君主,而值得敬的君主实际上又是孔子及儒家所崇之“道”的人格化,如果君主所作所为并不是在履“道”甚或有违于“道”,臣子如何敬之?虽然臣子对这样的君主无法心生敬意,但毕竟君主还在其位,还是国家的代表,臣子当如何处之呢?孔子认为,如果不是有“道”之君,臣子当以“忠”事君,也就是前面孔子所讲的“敬事”,即认认真真、竭尽全力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哪怕所做之事得不到君主的赞同,只要尽心去做了,也就算“事君以忠”。所以,我以为,“忠”之于“敬”,主要体现在“敬事”上。正因是在“敬事”上,而“事”有其“道”,需要按规律而非按君主的意志办事,所以,儒家“事君以忠”之“忠”并非愚忠。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