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八佾第二十二
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我读:故意“不知礼”的做法只能证明自己“器小”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名夷吾,字仲,谥敬,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等。齐桓公时,管仲任齐相,大兴改革,富国强兵,成就了齐桓公首霸春秋之业。对于管仲这样杰出的政治家及其历史贡献,孔子曾有过“如其仁”(《论语.宪问》)这样的评价,但本章孔子则说管仲有器量小、不节俭、不知礼等三方面的缺点。这是为什么?
我们先看孔子所讲管仲的缺点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缺点。一、孔子说管仲器量小是指什么呢?文本虽没有说明理由,但根据《史记@管晏列传》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意思是说:春秋时期,在周道既已衰微的背景下,齐桓公作为诸侯中的贤者,又有管仲这样的名相辅佐,本可以做到“王天下”,但管仲却没有勉励他“至王”,而是以“称霸”了之。这就是说,在太史公看来,由于管仲没有“王霸之辨”的政治格局,把本该做大的事业做小了,是以孔子“小之”。其实,孔子在此批评管仲“器小”并不是指其胸襟不开阔,容不下人,而是指他的政治格局未能达到理想的境界(王),未能将自己的才干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夫子是言带有可惜的味道。二、孔子批评管仲不节俭是指什么呢?这要联系前文来看。因为孔子说管仲“器小”,有人便认为这样的人在待人接物上会不大方,比较吝啬节俭,但是,如上所述,孔子所指之“器小”并非是指生活上的小气,在生活上管仲并不“器小”,相反他还很奢侈,何以见之?孔子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三归”,历代注家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三归”是指管仲娶了三位夫人,有的说是指三处宰相的官邸,还的说是指三处屯积物质的仓库,不管哪一种说法,“三归”都是形容其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不仅如此,管仲还“官事不摄”,即管理管仲家务的都是一人负责一事,互不相兼,也就勤杂管理人员很多的意思。很显然,根据孔子所描述的情形,管仲确实在生活上不是一个小气的人,相反他是相当地奢侈浪费,有点“有钱就任性”的味道。三、孔子说管仲不知礼是指什么?孔子对管仲不知礼所给出的证据是:国君有什么,他就有什么,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管仲在礼仪上都比照国君的规格来做。因此,管仲不仅不懂礼,而且还有僭越礼制的嫌疑。
对于上述孔子对管仲所指出的三个缺点,如果联系起来看,其实可归之一点,即管仲“器小”。因为,正如有人认为,管仲这样奢侈僭礼,也是事出有因的,《论语正义》卷四曰:“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意思管仲怕功高震主,故意通过奢侈僭越的行为以招民怨,这样可以掩盖桓公的过失。如果这是事实的话,恰恰又证明了管仲确无“王霸之辨”的政治格局,故“器小”也。所以,我以为,孔子为什么一方面许管仲以“仁”,另一方面又批评他“不知礼”,原因就在于他的“器小”,正因为“器小”,管仲之“仁”并未能发挥出它应有的光辉,最终不得不采取一种“自伤于民”方式来求自保,是以夫子深惜之。
上章夫子强调对周礼不好的一面要持既往不咎的态度,本章则强调因“器小”而导致的故意“不知礼”是同样不可取的。或者说,前章是说:周礼虽好,不是全好,不好的方面不要说;本章则曰:管仲虽仁,未能全仁,不仁的方面却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