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八佾第二十四
原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我读:借他人之口来歌颂夫子
仪,地名,卫国之关邑。封人,官名,也就是管理仪邑的地方官。孔子周游列国,居卫时间最久,不可能老呆在都城,于是有一天带弟子来到了仪这个地方,而仪地的封人听说孔子这样有名望的人来了本地,自然想见一见,但不想为孔子弟子所挡。于是这位官员就对孔子的弟子讲:“凡是君子到了我这个地方,还没有我不能见的。”话虽讲得有点霸气,但也属于官之常情,因为,毕竟我是本地的父母官,你孔子名望最大,有事还得找我。是以,孔子的弟子听了这话之后,还是同意了引见孔子。而从本章仪封人求一事及“子见南子”之事可知,孔子经常得面临“见还是不见”这样的难题,不过,基于现实的考量,孔子还大多还见了,哪怕为此要承担道德风险,譬如与他相见,有失之于礼的风险。
仪封人与孔子见面的情况到底怎样,文本没有交待,但仪封人出门之前对孔子的弟子们讲:跟着这么伟大的老师,你们这些人害怕丧失什么呀?天下无道久矣,将来天下要以你们的老师为导师,这是天命。仪封人能够讲出这番话,说明他前面所讲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说明他还不是一个糊涂官,有一定的见识和知人之明。当然,文本安排此章并借他人之口来歌颂夫子,比自己人去歌颂夫子效果要更佳,编者有此考量亦在情理之中。
不过,文本如此安排除了有借他人之口来歌颂夫子的意图外,另外还有礼学的考量。因为,如上所言,“见与不见”对于夫子而言是一个难题,所难者主要在于士人相见要遵守严格的礼仪规定,而《仪礼·士相见礼》就对会见双方的身份、地位、年龄、时间、地点以及会见时如何应答等都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孔子的弟子最初之所以不想引见仪封人,原因恐怕就在于仪封人的身份不合适与夫子相见,而仪封人说:凡是路过此地的君子我都见过,也就是以事实来告诉夫子:我是懂得相见之礼的,你不用不担心会失礼。因此,文本安排此章,也是为了说明礼之用要“时为大”,即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践行礼仪规范,否则会因礼而失人,如果那样,岂不可惜乎!所以,本章也是孔子如何灵活地践行礼仪规范的案例之一。
上一篇:我读八佾第23礼乐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