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公冶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公冶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公冶篇 >详情

我读公冶长第04批评与鼓励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成就了子贡的成就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公冶长第四

  原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我读:批评与鼓励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成就了子贡的成就

  上章讲到子贱,孔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可能这话传到了子贡的耳朵里,而我们知道,子贡是孔子弟子中的知者型代表,是以听到这话后,自然会想知道自己在先生心目中到底怎么样。文本将子贡与先生的这场对话安排于此,别有一番情趣。

  因为,子贡问先生“赐也何如?”时,自己心理面既多少有些忐忑不安,也多少有些信心满满,即认为自己应该跟子贱差不多吧,而夫子对子贡说“女,器也。”时,子贡又多少有些失望,也有点不甘心,因为孔子说过:“君子不器”,是以这样的评价实在不高,也与子贡对自己期许相差太远,故子贡不甘心地再问:“何器也?”孔子说:“瑚琏也。”即宗庙祭祀用的贵重而华美的玉器,夫子是语又让子贡的心从悲观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因为毕竟在先生眼中自己不是一般的“器”,而是可堪大用之“器”。

  这一段堪称经典的师生对话,既将先生的顽皮风趣与弟子的着急之情跃然纸上,也让读者领略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是如何展开的。因为,子贡其人,无论是在为学、为政还是经商等方面,皆属于孔门弟子中“受业身通”的佼佼者,孔子对他和他对自己也有很高的期许,而子贡在事业上的成功有时难免让他产生自得之意,如果不克服这一自满的情绪的话,子贡的发展就无法达到其应该达到的高度。所以,对于子贡之问,孔子采取了先抑后扬、先贬后褒的教育方式,先把子贡踢出“君子”的圈子,让子贡爆棚的自信心冷却下来以便客观地认知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又将子贡拉回“君子”圈子的身边,让子贡看到成为“君子”的希望与可能性,如是将批评与表扬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于子贡的成长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我以为,文本将这段对话安排于此,也是有意要告诉人们:子贡之所以有后来的成就,以至于社会上有“子贡贤于仲尼“的说法,并不因为子贡天生聪明,而是与孔子对子贡的这一次教育分不开。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