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公冶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公冶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公冶篇 >详情

我读公冶长第05逞口舌之能会“屡憎于人”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公冶长第五

  原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我读:逞口舌之能会“屡憎于人”

  雍,姓冉,名仲弓,鲁国人,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称,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并列孔门“十哲”,世称“一门三贤”。据说,及孔子卒,恐圣道之失传,他与闵子诸贤,共著《论语》120篇,又独著6篇,谓之《敬简集》,该书自经秦火,书已不存。荀子在《荀子·十二子》称:“下则法仲尼、子弓(即仲弓)之义”,将他和孔子相提并论,足见他在儒学内部的影响之大。

  在《论语》文本中,专有《雍也》一篇,孔子对他曾下过这样的评语:“雍也可使南面”,也就是冉雍具备做一方诸侯的品德与才能的意思,既然如此,本章孔子为什么说“不知其仁”呢?我想原因必须联系到上章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来看,因为,上章孔子对子贡采取先贬后褒的教育方式,从而造就了子贡的成长,足见文本之旨不在子贡是不是君子,而在子贡是如何成长为君子的,而本章之旨亦是如此,即冉雍是不是仁者,这不是文本所要彰显的主旨,本章所突出的主旨是:仁者需不需要一定得有好的口才。

  很显然,“或曰”者即有的人认为,冉雍是个仁者,但可惜口才不佳,而口才不佳毕竟是一个仁者的缺陷而非其优点。如果我们联系文本之前章,可以发现:子贡恰恰是个能说会道的人,故本章把冉雍之“不佞”提出来,又有比较的意义,意思是:子贡能说会道又如何呢?如果子贡不加强自身修养,他顶多只是件“瑚琏”之“器”,无法进入仁者、君子之列。相反,如果冉雍真是个有仁德的人,又何必非得口才便佞呢?我们知道,在文本《学而》篇,孔子就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样的话,确立了君子要“修辞立其诚”“慎言”和“讷于言”的言语伦理准则,也对子贡的“美言伤信”行为做出过严肃的批评,而在本章,孔子再一次强调这个问题,并且指出:“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即逞口舌之能的结果往往会招人憎恶,何苦呢?换言之,如果冉雍是仁者,口才不佳没有关系,如果他不是仁者,好口才只会更让他更令人生厌,甚至在孔子看来,即使你有仁德,口才又好,也不应逞口舌之能。

  李泽厚先生说:孔子如此痛恨“佞”,“大概当时也是侃风一片,空话太多了吧?!”(《论语今读》第125页)吾以为然。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