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公冶长第八
原文: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我读:孔子向孟武伯推荐了可以当国防部长、总理/宰相和外交部长三位人才
孟武伯其人,前文已介绍过,他是鲁国的大夫与权臣,曾向孔子问孝,而这次他问的是仁,且问的方式是结合某个具体的人,即“XXX是不是个仁者?他的才干怎么样?”看来这次他是要孔子向他推荐几个人才来为他处理政务,以便量才使用。而从文本的角度来看,前面孔子已对七位弟子作了评价,本章则通过孟武伯之问又涉及到对三位弟子的评价,不过其中有一位弟子是重新评价,这位弟子便是上章提到的子路。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又问。关于子路,武伯为什么要一问再问,我看这恐怕与武伯自己对子路有好的印象是分不开的。因为,上章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只是肯定了他的勇敢,且又认为子路之勇还存在“无所取材”的缺点,这一评价对子路整个人来说是不够全面的,也与人们包括武伯在内对子路的印象不相符,是以武伯一问再问的意思是想求证自己的判断。而从孔子的回答来看,可以看出子路确实不只是勇敢而已,他还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当一个诸侯国的国防部长一点问题也没有。由此可以看出,文本如此安排是希望读者关注到上下文的意义联系,否则对子路的判断就容易失之于断章取义。
孟武伯问的第二个人是冉求。冉求其人,前文也有介绍,在孔子弟子中以多才多艺著称,但与子路擅长于军事相比,冉求的才华更加全面,军事上曾率师打败入侵鲁国的齐军,行政上曾帮季氏进行田赋改革,所以孔子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意即冉求既可当宰相/总理,也可以当军队的总兵/将军,放在哪个位置都行。
孟武伯问的第三个人是公西赤,他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晚年收的弟子。在《论语》文本中这是他第一次登场,那么,孔子是怎么评价这位弟子的呢?孔子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即可以让他穿上礼服,系上袍带,立于朝堂之上,应对四方宾客。孔子的意思是公西赤是一位可以当外交部长的优秀人才。
由上可知,孟武伯向孔子打听的三个人,一个可以当国防部长,一个可以当宰相/总理,还一个可以当外交部长,如果孟武伯真把这三位用上了,那孟氏真成了“孔家班子”。所以,我认为,孟武伯之问,事先是作了调查研究的,因为毕竟事关孟家或鲁国班子建设的关键岗位,因而不会无的放矢地问孔子,肯定是孟武伯对三个人的才华事先有所耳闻,请问孔子只不过是走从“民意调查”到“个别谈话”的组织程序而已,至于最终用不用谁,还是由孟武伯自己拍板说了算。但是,我们应同时看到的是,孔子不轻许人以“仁”,哪怕这些弟子非常优秀,而其旨在激励弟子不断上进,做一个孔子理想中的仁、知、勇“三达德”兼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