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公冶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公冶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公冶篇 >详情

我读公冶长第11无欲则刚,有欲亦可刚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公冶长第十一

  原文: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我读:无欲则刚,有欲亦可刚

  申枨(cheng),字周或子周,齐国人,精通六艺,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关于申枨其人,史料记载不多,据传,申枨是齐国的公孙贵族,为避战乱来到鲁国,曾在文登隐居讲学。

  上章孔子批评宰我“昼寝”,不勤奋努力学习,言行不一致;本章批评申枨不是真正的刚毅之士,两章之间似乎看不出文本之上下文的逻辑联系。其实,两章之间的逻辑还是有的。因为,上章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宰我“利口”,开始孔子看他说得头头是道,也就对他有了好的印象,但后来证明自己错了,凭印象看人不靠谱。而本章谈到的申枨在他人的印象中也是一位刚毅之士,所以当孔子说“吾未见刚者”时,就有人出来说“不是有申枨吗?”对于众人对申枨的这种人格印象,孔子却认为,申枨别看表面上刚毅正直,但也是一个有“欲”之人,而一个人只要有“欲”,就刚硬不起来。孔子是如何看出申枨有“欲”的呢?据《左传·昭公十年》载:“桓子召子山,私具幄幕、器用、从者之衣屦,而反棘焉。子商亦如之,而反其邑。子周亦如之,而与之夫于。反子城、子公、公孙捷,而皆益其禄。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国之贫约孤寡者,私与之粟。曰:《诗》云:‘陈锡载周’,能施也,桓公是以霸。”意思是说:齐桓公为了笼络人心以实现称霸春秋的梦想,曾召流亡在外的公子、贵族回齐,回来的人不仅会提高他们的俸禄待遇,而且有的还会得到封地。而在受召回齐的人群中就有子周即申枨,“子周亦如之,而与之夫于”即申枨不仅回来了,而且还得到了夫于这一封地。所以,孔子从这一事件中看出了平时刚毅正直的申枨其实也一个有私欲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刚正不阿之士。可见,本章与上章之间的文本逻辑联系点在:表面印象是一种不靠谱的价值判断,但是无论圣人还普通人都有凭印象下判断的心理倾向。

  当然,本章的重点还是孔子对“刚”德养成的看法。何谓“刚”?李泽厚先生曰:“此‘刚’,非血气之勇,乃内心力量而与道德意志攸关。”(《论语今读》第130页)“刚”是涉及到道德意志方面的范畴,它是主体道德理性对于感性欲望处于绝对支配与主宰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精神状态,也就是说,一个人之所以“刚”,并不是因为他年青有力或有权有势,而是因为他内心建立了以“理”或“义”为支撑的价值判断,可以说“刚”是主体掌握着“道统”对“势统”的话语优势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而这种精神气质的养成关键又在于主体如何对待“欲”。我们知道,人生而有“欲”,物质、权力、名望等都是我们欲望的对象,孔子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之类的话,表明他并不否认欲望的正当性,因而不是如有人认为的那样孔子是无欲或灭欲主义者,但孔子及儒家对于欲望的处理方式有讲究:一是讲究欲望达成必须采取正当的方式;一是讲究主体之理性对欲望的绝对主宰。本章孔子所言之“刚”就是指后一个讲究而言的。故曰:无欲则刚,有欲亦可刚。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