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公冶长第十四
原文: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我读:力行在正确的道路上
上章子贡对孔子的思想作了一种学术层次的分类:一类是关于人文社会学知识(“文章”);一类是关于哲学或形而上学的知识(“性与天道”)。对于这两类知识的学习,子贡只是从“可得而闻”与“不可得而闻”的角度作了陈述,未涉及到“闻”而后“行”的问题,而本章就是以子路为案例,突出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足见文本如此安排的逻辑性所在。
在前文中已述,子路是孔子弟子中的“勇”者型代表人物,但子路之“勇”并不只是表现在临危不惧方面,也表现在他勇于实践、知行合一上。本章是这样描述的:当子路听闻某种道理后,就想着如何立即付诸行动,不过在付诸行动之前,又担心又听到什么新的道理而来不及实行新的道理。由此可见,子路是一个知而必行的人,他只要听闻到某种道理,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将这种道理付诸行动,但是知识转化为行动毕竟有一个过程,它需要实践的客观条件,在这一客观条件未出现之前,如果又听到了新的道理,按照子路的性格也是要马上付诸行动的,但同样践行新的道理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这如同一个人想着“学雷锋,做好事”,但“做好事”的机会暂未出现,总不能像小学生那样为了完成“拾金不昧”的义举,把家长给的零用钱交给老师,说是自己在路上捡到的吧。子路是大人、君子,不可能这样去“做好事”,但他“做好事”的积极性确实又有点像学雷锋的小学生。文本将子路闻善而汲汲于行的心态跃然纸上。
不过,我以为,文本的主旨不仅是要表扬子路之勇于行善,也在于批评如王夫之所指出的两种学者病端:一种情形是“学者之患,莫大于贪闻道而惮于行。”(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九)生活中经常有些人并非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道理他都知道,但遇到需要他行善去恶的时候,他却不敢去做,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做好事既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又需要主体付出一定的牺牲,甚至有可能要付出自己的生命。由此足见“行之惟艰”也。另一种情形是“道有异同”“理有多端”(同上),如果学者都像子路那样汲汲于行,对各种道理、思潮缺乏辨别和深究的耐心,尤其是不把“真理”与“实际”相结合,搞“拿来主义”,就有“其失则野”的危险(同上)。这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子路力行精神的可贵,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他这种对道理不求甚解的危害。由此足见“知之非易”也。
孔子曰:“力行近乎仁”(《中庸》),子路无疑是一个“力行”者,但需注意的是“近乎仁”并不一定“等于仁”,是以孔子对子路是否为仁者始终持怀疑观望的态度。由此我们得出一个道理:力行固然重要,但要力行在正确的道路上才是,否则就如一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开得最快、最稳,如果上错了入路口,只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