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公冶长第十五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我读:学习是人生走向不朽的进路之一
上两章讲知、行关系,突出了力行的重要性。不过,如上所述,力行能否“近仁”,关键还得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要做到这一点,“闻道”是必不少的功夫。如何才能“闻道”呢?无疑就是孔子所强调的学习。本章孔子以孔文子的谥号为例,把学习问题提到了与人生不朽问题相关联的高度。
孔文子,名圉(yǔ),是卫国的大夫,娶卫灵公之公为妻。据《左传》记载,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冬天,卫国太叔疾逃到宋国。当初,太叔疾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她的妹妹随嫁。后来,子朝因故逃出宋国。孔文子就让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儿,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孔姞嫁给了太叔疾。但太叔疾却派人把他前妻的妹妹引诱出来私藏于宫。孔文子为此事大为恼火,准备派兵攻打太叔疾,后经孔子劝说才罢休。不过,最后孔文子还是把女儿强行要了回来。而根据儒家的观念,孔文子作为朝臣,其行为有以下犯上之嫌,特别是随意地将女儿嫁来嫁去之举,更与礼仪相悖,是以子贡对他死后被授予“文”这一谥号甚为不解,于是便有本章子贡之问。
我们知道,“谥号”是古代礼法中用于对人死之后的评价之词,通常用一两个词来褒贬人的一生,是对人在道德上的盖棺定论,目的是激励后人趋善止恶。关于谥法制度的产生,一种说法是周公制谥,另一种说法则是西周中期才有,其广泛施行则在春秋战国之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所以把它给废除了,直到西汉之后又恢复了谥法制度。谥法有官谥和私谥之分,分别代表着官方的评价与民间的评价。而根据谥法的性质,又分为上、中、下三类,上谥为美谥即表扬类评价,如“文”“康”“平”等;下谥为恶谥即批评类评价,如“炀”“幽”“厉”等;中谥为平谥即同情类评价,如“"愍”“怀”“哀”等。很显然,孔文子之谥号“文”是属于上谥,是对他一生的肯定性评价,且须指出的是,“文”是上谥中最为难得的谥号之一,尤其是古代的士莫不以谥“文”为人生的理想,如韩愈、白居易、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曾国藩等人的谥号比有“文”字。那么,谥号为“文”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根据王莽《训谥》所载:
“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看来能够谥为“文”的条件还是比较多的,但在中国古代能够得到这个谥号的人却很少,原因在于要做到其中的任何一条都不容易,而孔文子做到了“敏而好学”这一条,是以孔子认为将他谥为“文”还是有道理的。而且,孔子认为,孔文子不仅“敏而好学”,还能够做到“不耻下问”这一点,尤为难得。因为,学富五车的人通常不免有自信而来的傲慢,那种能够始终做到谦虚学习的人并不多见,尤其主动向比自己学问差、地位低的人求教,就更加罕见了。而孔文子贵为大夫,学问又好,但仍可做到不耻下问这一点,确实值得表扬。
当然,孔文子为人确实也有上述的缺点,是以子贡提出疑问也并非没有道理。这一点既可能与春秋时期谥法之实施不如后世之严谨有关,也与孔文子对卫国的历史贡献分不开。因为,据《论语·宪问》载:“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意思是说:卫灵公虽然无道,但卫国却没有因此而灭亡呢?原因就在于卫国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足见孔文子的外交才能为卫国的生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而注重一个人的历史贡献,不以一眚掩大德,这一点在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亦看出来。
从孔子对谥法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对学习的态度不仅关乎“闻道”,而且关乎身后的历史定位,儒家之所以把“立言”作为“三不朽”之一,道理就在其中,是以君子当以学习为自身存在的方式,像孔文子那样,敏而好学,不耻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