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公冶长第十七
原文: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我读:“敬人者,人恒敬之”
晏平仲,姓晏,字仲,谥平,原名晏婴,又称晏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为卿历任灵公、庄公和景公三世,为齐国的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传世之书《晏子春秋》是战国时期由人搜集编辑而成。
据《史记·孔子世家》载,晏子与孔子曾有过不愉快的交接,那是在齐景公当政时,孔子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后被引见给景公,景公曾多次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政在节财”。景公听了很高兴,准备重用孔子,并打算赏赐孔子一块大的封地,但事情遭到晏子的阻挠,最后孔子不得不去齐归鲁。从晏子反对景公重用孔子的理由来看,似乎是儒家崇尚礼仪治国的主张并不适合齐国的国情,但晏子“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的主张又与孔子的仁政爱民思想如出一辙,再加上晏子的为人处事也深得孔子赞赏,因此,晏子反对景公重用孔子应是另有缘由。
孔子对晏子的评价恰恰是从他的待人接物来看的,尽管他们之间有过不愉快的交接。这一也反映孔子对人物的评价并不以主观的喜好或利益的得失为标准,而是坚持从事实出发,对照儒家的君子人格要求,客观地臧否历史人物。譬如晏子,他去世后被谥为“平”,虽在上谥之例,但亦如子产之谥“成”,皆不及孔文子之谥“文”,也就是说晏子与子产一样都属于被后人评价过低的历史人物,之所以如此,原因亦如上章后述,乃是因为春秋谥法之行一则是不如后世严谨,另则是谥法的着眼点主要在政绩方面,如谥“平”之义就是:“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以晏子的政绩而言,其谥为“平”也并无不妥之处,但是,人们没有看到的是,晏子之所以在“治国”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原因之一便是晏子在“修身”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道德标准要求,可以说晏子同子产一样是春秋时期内圣而外王的典范,而后人对他们的褒奖却将内圣之功给忽略了,这是一种为儒家思想逻辑所不能允许的失误。是以孔子在此特意对晏子的道德人格予以表彰,目的仍然是高扬君子人格的价值外溢效应。
孔子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其中“久而敬之”是何所指,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与晏子相交越久,就越敬重他;一是认为晏子与人相交,始终能够做到敬人如初见。而根据朱子《论语集注》引程子语:“人交久而敬衰。久而能敬,所以为善。”人与人相交时间长了,相互之间熟悉了,彼此的优点与缺点都看清了,就难得保持初见的敬意,所谓“仆人眼里无英雄”是也。所以,我以为,此处的“久而敬之”应理解为:晏子与人相交,始终能做到敬人如初,且因为始终如一地尊敬他人,他人也就越来越敬重自己。孟子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籽娄下》),是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