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公冶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公冶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公冶篇 >详情

我读公冶长第18“知者”臧文仲只是一个传说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公冶长第十八

  原文: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我读:“知者”臧文仲只是一个传说

  臧文仲(?-公元前617年),姬姓,臧氏,名辰,谥文,春秋时鲁大夫,世袭司寇,历事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臧文仲登上鲁国政治舞台之际,正值齐桓公始霸春秋,为了鲁国的生存与发展,他在内政上主张废除关卡,利商便民,发展经济;外交上联楚抗齐,和卫睦陈,显示出杰出的外交才能;在个人修为上,他既博学多才,又能不耻下问,从善如流,居功不傲,处事务实公正,深得百姓爱戴拥护,其执政理念与为政思想影响深远。因此,文仲身后之谥号为“文”应是名符其实的。

  但是,臧文仲这种比较完美的形象却因孔子的出现发生了转折。其实,孔子是文仲死后一百多年才出现在春秋历史舞台之上的,他对于这位颇受后人褒扬的历史人物的整体印象基本上是否定的,《论语》文本中除了本章之外,《论语·卫灵公》亦对他提出了批评,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左传》中亦有孔子批评文仲更详细的记载:“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左传・文公二年》)可见,在孔子看来,臧文仲不仅“不知”,而且“不仁”,完全不配谥“文”。

  本章所举文仲之“不知”事例是:臧文仲把当时有名的神龟——“蔡”给藏起来,这种神龟本为“国君之守龟”(《论语正义》卷六),为臣者藏(居)之,属于明显的僭礼之举。“山节藻棁”,是指天子庙饰的规定,其中“山节”,刻有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这是指臧仲得神龟之后,给神龟建了一座庙,其庙饰模拟天子的排场,也属于违礼之举。很显然,臧文仲“居蔡”一事,是不明智的,这种不明智在孔子看来主要有二:一是违礼,有“窃位”之嫌;二是“不务民义”而“谄渎鬼神”(《论语集注》),既属于“非其鬼而祭之”的谄媚行为,也属于非理性的迷信行为,这不符合儒家所张扬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人文主义传统。可见孔子这里所指的“不知”,实际也包含了“不仁”,即是一种违反了仁德要求的非明智之举。

  孔子讲“知者利仁”,“知”如果无助于“仁”的实践,便不是真正的“知”,儒家所讲的“知”是一种基于道德的理性,或曰道德理性,而“知者”臧文仲只是一个传说。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