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公冶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公冶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公冶篇 >详情

我读公冶长第22“邦无道”背景下理想实现的新的可能性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公冶长第二十二

  原文: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我读:“邦无道”背景下理想实现的新的可能性

  本篇以“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为旨,先是评价自己的学生,接着是评价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但文本却在此插入一章对学生的评价后,又以评价历史人物为主,所以本章的出现对于文本的结构安排而言似乎显得有点突兀,其文本的“上下文”意义何在?

  先看本章的文本特点。我们知道,读《论语》的最大困难在于不了解夫子之言的背景,也就是说不知道夫子所言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一点固然会使文本的意义由具体而升华至普遍,但是对读者的理解活动而言始终是一个“遗憾的理解”,因为,任何理解活动都会有对文本的“所指义”与“能指义”的双层追求,而文本的“所指义”既与“上下文”的意义联系有关,又与具体的历史语境有关。《论语》文本中能够像本章这样能够提供具体历史语境的章节并不多,而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文本之“上下文”意义联系又事关重要。因为,“子在陈”明确地点出了文本的具体历史语境,也就是孔子周游列国时所遇到的重大历史事件,即他到陈国时曾陷入“绝粮”的困境(《论语·卫灵公》还有对这一事件的描述),正是这一困境使得孔子真正意识到了“道之不行”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可以说在陈绝粮乃是孔子政治理想幻灭的转折点,它使孔子意识到“邦无道”不只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的政治现实,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到处都是“犹吾大夫崔子也”,当然孔子的父母之国鲁国也不例外。既然如此,君子当如何自处呢?上章提到的宁武子便提供了这样一个值得效法的范例。因为,如上章所述,宁武子在“邦无道”的时候并没有像陈文子那样选择离开父母之国,也没有如微子、道家那样隐遁避世,而是走了一条彰显德性的智慧的“愚不可及”的道路并且获得成功,这一点无疑给孔子以极其重要的启示。所以,我以为,文本中的“归与!归与!”所透露的信息不仅是孔子的思归之心,更重要的是孔子看到了新的人生选择之可能性,这个选择就是在“邦无道”的情况下如何像宁武子那样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文本上下文意义的联系逻辑所在。

  基于上述的文本意义联系逻辑,再来看夫子所言就比较好理解了。孔子说:“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这是孔子对自己在鲁弟子的整体判断,他们既“狂简”——志大才疏,又“斐然成章”——文章似乎斐然可观,而怎么去调教他们,孔子心理没有把握。但这不是文本的主旨所在,因为,从上下文来看,本章的主要意义在于:孔子从宁武子那里看到了一种实现自己理想的新的可能性,这就是“成就后学,以传道于来世”(《论语集注》),也就是将自己传道的重心由官场转到学校,由从政转向从教,这一点是孔子有别于宁武子之处。孔子说宁武子那种“邦无道则愚”且“其愚不可及”,一方面表明自己学不来,另一方面也表明宁武子所为并不是理想实现的唯一选项,甚至可能不是最优的选项,因为宁武子之“愚”虽然可以帮助成公复国,但终究无法造就出一个“有道”的卫国。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