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公冶长第二十三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我读:正确地对待他人曾经对你有过的伤害
上章讲孔子想回父母之国以从事教育工作,但孔子要归国就必须面对他在鲁国为政的时候所结下的恩恩怨怨,因为,孔子在鲁国当官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诛少正卯、堕三都等事件肯定要得罪不少的人,最终是带着遗憾和不满离开鲁国的,而他在外游历的十四年中,又时常忍不住要批评鲁国的国政,所以,孔子及身边的弟子对归国之后会受到怎样的政治待遇是心存忧虑的。我想,就归鲁问题,孔子与弟子们肯定开过商讨会,在会上肯定有不同的意见,而这些不同意见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如何去面对过往结下的恩怨,一方面鲁国会如何对待这些恩怨,另一方面孔子及弟子如何对待这些恩怨。
很显然,前者不须有过多的担忧,因为孔子在外游历虽不得列国的重用,但也积累了不错的政治声望,列国对孔子的礼遇也甚隆,大家都想拥有孔子这样的“花瓶”来标榜自己的贤明,这一点鲁国也有同样的心思,所以,在孔子归国前,孔子的弟子中先后有冉求、子贡等人被鲁国延揽入朝并得到重用,鲁哀公十一年,季康子也主动向寄住卫国的孔子伸出了欢迎归国的橄榄枝,是以孔子及弟子们无须为归国后的礼遇问题担心,这一点几乎是可以肯定。
既然鲁国方面都不计较过往的恩怨,剩下的问题便是孔子方面如何化解过往的不快了。可以想见,在孔子带领下的这支儒家队伍成为列国争夺的人才的情况下,弟子们中间有几个放不下过往恩怨的人也是正常的,毕竟过去是你鲁国逼我们离开父母之国,现在我们在他邦混出声望了,你鲁国又想要我们回来为国效力,凭什么!所以,孔子要回国还得先做通这些有怨气的弟子的思想工作,于是孔子便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但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和叔齐离开商朝跑到他邦,也是因商纣王残暴统治所致,因而对商纣王心存怨恨亦属于人之常情,但是在周武王伐纣时却不惜性命出来谏阻,这就是“不念旧恶”即不记旧恨宿怨。假如他们记恨的话,对于武王伐纣一事完全可以作壁上观,抱幸灾乐祸的态度,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出来劝阻,尽管他们知道这种劝阻并不能改变商朝灭亡的历史命运。
伯夷、叔齐这种“不念旧恶”之举,为什么会产生“怨是用希”即别人对他们怨恨也少的效果呢?这是因为伯夷、叔齐离开父母之邦虽然是情非得已,有它的正当性,但毕竟是跑到敌对阵营去了,有叛国投敌之嫌,这自然亦会招致本族中的一些人的怨恨,不过因他们在武王伐纣又能“不念旧恶”出来劝阻,且在周灭商之后又不食周粟而死,这表明他们有深厚的忠君爱国之情,所以人们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少了。可见,孔子举伯夷、叔齐“不念旧恶”一事,意在告诫弟子如何正确地对待父母之国曾经对自己有过的伤害,否则怨怨相报何时了。这也反映出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始终坚持着“和为贵”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