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公冶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公冶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公冶篇 >详情

我读公冶长第24正直的人应善于对好人说“不”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公冶长第二十四

  原文: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我读:正直的人应善于对好人说“不”

  本章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微生高,复姓微生,名高,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之一。有关他的史实主要有二:一是本章孔子对他的评价;另一是历史上著名的爱情故事——尾生抱柱。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没桥,乃抱柱而死。典出《庄子·盗跖》,后用以比喻坚守信约。此尾生是否为彼微生,依《战国策·燕策》所载即“信如微生,期而不来,抱果柱而死”来看,可信为同一人。如果是这样的话,微生高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刚好是一反一正,而本章讲的就是他不好的一面。

  微生高素有直名,何谓直?《论语集注》引范氏曰:“是曰是,非曰非,有谓有,无谓无,曰直。”直,就是正直、直爽、诚实的意思,是一种美德,而微生高给人的印象就是直爽。但孔子却不这么看,因为,他从一件小事发现微生的直有“曲意徇物,掠美市恩”(《论语集注》)之嫌。事情是这样的:一次有人向微生高讨一点醯(xī)即醋,微生高家里没有,但他没有据实以告,而是向邻居讨来后再给人家。微生高这样做如果是基于某种特殊情形,如来讨醋的人是年长或年幼者,或腿脚不方便者,或与邻居关系不睦者,或怕自己的面子不够,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无损于他的直名,但情况显然不同这样的,而微生高之所以这样做,显然与他的面子观念作祟有关,即想做好人又怕失面子,心情可以理解,但其做法值得商榷,尤其是像微生高这样直爽的人,更不应该这样做。我想,微生高既然素有直名,说明他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还是直率而为的,这次被孔子发现的例外情况,一则因为事小,无关乎大节,另则因为面子,想做好人,其实直爽的人做这样的事心里必定累得慌的,微生高更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件小事会给孔子留下如此不好的印象,当然这只能说明微生高对于“直”德的理解与孔子有距离。

  文本把孔子对微生高的评价安排于此,一是要说明“直”必须要以“诚”为本,哪怕是你想做好人、做好事,也要量力而为,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因为,通常意义上的“直”总是在与“恶”的较量中呈现出来的,一个人敢讲真话也就意味着他敢于得罪人,也正因为如此,“直”才是一种可贵的品德。但是,遇到像上述这样行“善”的情形,讲真话——如告诉人家我家里没有醋——虽不至于得罪人,也没有任何的道德风险,但也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道德遗憾,就像微生高那样,人家开口向你讨点醋,心理上已经多少有点难为情了,而作为一个有道德感的人,就有义务满足他人的需求以维护人家的面子,如果要是平时,做这一点好事本不是什么难事,但刚好自己家里也没醋了,如果据实相告,人家得再次向邻居开口,其面子也得再经受一次洗礼,这对于微生高这样道德感强的人来讲确实会留下爱莫能助的遗憾。所以,我以为,孔子指出微生高的缺点意在告诫学者既要敢于对“坏人”说“不”,也要善于对“好人”说“不”。可见,学会拒绝也是传统礼仪文化的必修课之一。二是文本在此安排孔子关于“直”的理论,与上章孔子要弟子们“不念旧恶”对待曾经伤害过的父母之邦有关。因为,既然要回国,就得放下过往的恩怨,诚心诚意、竭尽全力地为祖国效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是非原则,尤其是不能为朝廷的礼遇所绑架,不能像微生高那样因为抹不开情面而丧失自己的立场。也就是说,本章之所指是:君子应不念“旧恶”,但也要正确地对待“新恩”。南怀瑾先生认为,“归与”章之后的各章,应是夫子归鲁时的政治宣言。吾以为然。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