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公冶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公冶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公冶篇 >详情

我读公冶长第25溜须拍马、表里不一的为官之道深为夫子所不耻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公冶长第二十五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我读:溜须拍马、表里不一的为官之道深为夫子所不耻

  关于左丘明身世,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他的姜太公的后裔,齐国人,后因其先祖曾为楚国左史,故其姓氏经历了由“姜”而“丘”的转换,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也属常态。可以肯定的是,左丘明乃鲁国的太史,与孔子同时代,少于孔子,而其主要历史贡献就是他著有《春秋左氏传》和《国语》两部重要历史著作,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被后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历代君王亦多有敕封。

  程子曰:“左丘明,古之闻人也。”(《论语集注》)“闻人”,也就是古代的名人,是当时知识界大腕级明星,他对孔子也十分推崇,据说孔子能在鲁国做司寇,左丘明的推荐起了重要作用,加之他与孔子有共游周王室守藏史的经历,是以对孔子著《春秋》的用意及其“笔法”有相当地了解,这一点也是其所著《春秋左氏传》最得夫子之意的原因所在。当然,孔子对左丘明的为学与为人也十分地欣赏,常引以为同道,如本章左丘明之耻,孔子亦耻之,便是最好的例证。

  本章提到左丘明所耻之事有二:一是“巧言、令色、足恭”,也就是对人尤其是对上级领导,花言巧语,一脸的媚态,十足的恭顺,一副奴才相,没有一点骨气和人格尊严。对这种人,孔子曾批评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二是“匿怨而友其人”即对某人心藏怨恨,表面上却对他十分友好,这种“笑面虎”式的人物往往让人防不胜防,官场中这样的人较为常见。对这种表里不一的人,孔子同左丘明一样耻与为伍。

  文本将本章安排于此,是有其上下文意义联系的逻辑考量的。因为,前两章是讲孔子归鲁的政治宣言,即一方面要“不念旧恶”,要有宽容精神,诚心实意为鲁国发展出力,另一方面要坚持是非原则,保持正直的政治品格,但是,除此之外,最令孔子担心的是,长期处于政治边缘化的儒家知识分子如何正确地面对来自权力的诱惑。我们知道,孔子及儒家在“谋道”的过程中经常面临着“谋食”的严峻挑战,尤其是经历了在陈“绝粮”这样的困境之后,面对归国之后鲁国给予的政治礼遇,一些弟子对过去那种不惜以牺牲“谋食”来“谋道”的人生追求有了不堪回首之感,他们已深陷于权力诱惑的享受之中而难以自拔,并渐渐地谙悉了溜须拍马、表里不一的为官之道,在精神上彻底为政治权力所“招安”,已沦为披着“君子”外衣的“乡原”或伪君子。这是孔子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所以,文本将夫子是言安排于此,意在告诫学者要坚持“君子谋道”的崇高理想,不要沦为政治权力的异化物。可见,宽容、正直、无私乃是孔子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重要价值原则。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