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公冶长第二十六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我读:理想志向不同,事业选择也就会有所不同
前几章是讲孔子归鲁的政治宣言,但归国之后到底干什么呢?孔子是想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事业上,而弟子们的事业应该如何选择呢?本章就是回答这个问题。足见文本上下文的逻辑联系。
颜渊与子路是孔门“十哲”的代表人物,一仁一勇,一文一武,深得夫子喜爱。尤其是子路,孔子对他虽多有批评,但弟子中也只有他敢于向孔子提意见,如本章,本来是孔子要弟子们谈谈各自的志向,结果弟子讲完之后,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即我们学生的志向是如此,那么先生您的志向又如何呢?这样的问题恐怕也只有子路这样的学生才敢提。由此也足见孔子教育思想的民主与平等。
子路还是一个直爽的人,有什么想法不收起、藏起,譬如本章子路讲到自己的志向时一点也不掩饰自己对富贵生活的向往:“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它包括两层意思:一、希望自己能在物质生活上衣食无忧,最好是能够行有豪车,衣有名牌,住有广厦,享尽人间富贵荣华。子路的这种表白似乎有别于那些耻于言利、安贫乐道的君子。但是,二、子路毕竟不是那种唯利是图的小人,因为一方面他希望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他希望这种好日子能够与他人分享(“与朋友共”),跟唐代大诗人杜甫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想法一样,绝不只是贪图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希望天下人都能这样,哪怕有一天朋友们把自己的钱花没了,衣穿烂了,也不遗憾。由此足见子路的侠义之风是有着儒家“仁者爱人”思想底色的。因为,孔子也充分肯定富贵之欲的正当性,而让天下人都过上富贵生活,这是儒爱精神的当然之义。
颜回的志向与子路有别,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即不希望到处炫耀自己的善行,也不希望到处表白自己的功劳。为他人做了点好事,为社会做了点贡献,自己要不要到处宣传一下呢?颜回认为是既无必要,也不应该,因为,做善事本是一个道德主体应当做的,属于你的义务,你不去做这些好事会内心不安,为自己的心安而做好事,而不是为得到他人的表扬才去做好事,这就是“仁者安仁”;当然做好事是需要付出辛劳的,否则会做不出成绩,但“劳事非己之所欲”(《论语集注》),即没有人包括自己会愿意劳神费力去做好事,都希望能轻松地把好事做成,既然如此,你就更没有必要把自己是如何如何地辛苦才做成好事的功劳向大家宣传,因为儒家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好事需劳神费力本非己之所欲,你难道希望大家都跟你一样辛劳吗?其实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些人向领导汇报时,总是喜欢把自己做某件事所付出的辛劳述说一番,生怕领导不知个中辛苦,总希望给领导留下一个没有功劳有苦劳的印象,其实这都是不懂得“无施劳”的道理,因为,领导之所以是领导,就是在“施劳”中成长起来的,哪会不知道干成一件事的辛苦呢?所以领导听下属汇报只喜欢听结果,不喜欢听过程,道理就在于此。当然,做了好事且做出了成绩要不要自我宣传一下,这在科层制官僚结构的今日社会背景下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从个人自我修养或“内圣”的角度讲,颜回的主张还是值得提倡的。
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呢?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让老年人生活安逸,朋友间相互信任,下一代得到关怀。比较夫子与颜回、子路之志,可以发现他们有共同之处,但又存在志向大小和境界高低的差异,对此宋代理学家程子概括曰:“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论语集注》)也就是说,“志于仁”是三者的共同之处,而不同点在于:子路之仁主要是体现在外在的物质文明建设方面,颜回之仁主要体现个体内在的精神文明建设层面,夫子之仁则体现了对百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关怀,如:“老者安之”,就不只是子路那种让老年人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已,还包括对老年人精神、心理层面的关怀在内;“朋友信之”,也不只是颜回那样只要自己个人依仁而行就可以达成的,因为你做了好事不自我表扬固然值得肯定,但是人家未必认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需要沟通才可能的,而孔子思考问题的焦点不是在君子个人的“内圣”,而是信赖社会的构建,也就是希望构建一个“满街都是圣人”的社会;“少者怀之”,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孔子仁爱精神的重要维度,这也是孔子归鲁之所以选择以教育为事业之重心的主要原因所在,可以说这种选择表明孔子的志向并不只是着眼于当下,而是着眼于未来,这种时空视野是子路和颜回所不具有的,如子路之“敝之而无憾”就缺乏对下一代或未来的担当,因为有钱大家花,花完了也不遗憾,固然大气、慷慨,但孩子们的生活怎么办?子路的想法就缺少这种代际伦理关怀。有一种解释认为,“少者怀之”是指年轻人对长者的怀念,而非长者对下一代的关心,我看是可以相通的,因为,长者不关心下一代,下一代就难以产生感恩之心,所以,孔子提出“少者怀之”便是强调代际伦理关怀的意义。
理想志向不同,事业选择也就会有所不同。如子路的理想既然是要做慷慨侠义之士,那么自然会选择做一名政治家或军事家;颜回的理想在个体的“内圣”,那么自然会选择做一名哲学家;孔子的理想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且他的致思又有代际伦理关怀的维度,是以晚年的孔子便选择做一名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