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里仁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详情

我读里仁第0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里仁第三

  原文: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我读: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仁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上章孔子讲:仁者是一个对贫穷、富贵能够安之若泰的人。既然是这样豁达的人,那么是否意味着仁者对人无论是好还是坏人或人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也都是如此豁达处之呢?不是,因为,本章孔子讲了:“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讲:“仁者爱人”,这里的“人”应当包括所有的人,但是,人既亲疏之别,亦有好坏之分,对亲人的爱更多的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理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主体如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这种自然情感上,所以,爱亲人之仁爱表现为一种感性的理性;而在从爱亲人走向爱他人的过程中,理性所发挥的作用就要大得多,因为在没有自然情感为基础的情况下,一个人要爱他人如爱亲人,就必须明“仁者人也”之理,所以,爱他人之仁爱便更多地表现为理性的感性,也就是说,两种仁爱形式虽然都体现为情理相融结构,但情与理的比重不同。同样,对好人与坏人的仁爱虽然也体现为相同的情理相融结构,但因理的比重占优,从而导致了情绪表现的好恶之别。因为,所谓好人与坏人之分,实际上主体是一种基于是非之分的价值判断,它是借由人类理性或知性而得,不过由于人类的是非之心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形式又总是与人的情感态度相关联,譬如你对自己亲人的好坏判断就必定会受亲情的影响,在男女情爱活动中甚至还会出现“坏得可爱”的心理现象,因此,如何避免这种情感因素对价值判断的干扰,这需要主体有高度的理性自觉,所以,“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意思主要是指只有仁者才能做到《礼记·曲礼上》所讲的“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孔子这种基于是非之分的爱憎分明之仁,既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个性,这一点使他与是非不分的“好好先生”或“乡原”区别开来,同时也体现了儒家仁爱的宽容,因为,一般人的好恶总是表现出以偏概全的倾向,如“爱一个人连他的缺点也爱”“恨一个人连他的优点也恨”,看不到“好人”也有坏的一面,“坏人”也有好的一面,而儒家的仁爱却是以是非之分基础,具有“憎而知其善”的理性认知,这使得“坏人”仍然能够成为被爱的对象,这与一般人的爱憎分明是有区别的。

  由上可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充满着理性或知性的爱,正因为此,我以为,本章夫子所言是对上章“知者利仁”的进一步诠释。可见,文本如此安排是有其编辑学的逻辑考量的。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