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里仁第四
原文:子曰:“苟志于仁,无恶矣。”
我读:坚定对仁的理想信念很重要
上章孔子讲“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被恶者并不是人本身,而是人的不善或可恶之处,而儒家“恶人”的目的并不是把有缺点或道德上有问题的人逐出你的人际圈子,或者把他关进“道德囚笼”任其自自灭,而是为了教育他使之成为“好人”。所以本章就是讲一个人是怎样从“坏人”变成“好人”的。这是文本的逻辑所在。
孔子认为,从“坏人”变成“好人”,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要“志于仁”,即要以仁为追求的目标、为志向之所在,这样就可以“无恶矣”即可以改恶从善不会做坏事了。孔子之所以视“志于仁”有这么大的作用,原因在于“志于仁”者意味着他有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且“苟志”于仁者也意味着他对仁的理解不只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同时有一种内在的心理认同(“苟”诚也),并化为一种坚定的意志力,不会轻易地改变追求的目标与方向。所以,一个“坏人”只要真正确立了正确的“三观”正,且能够矢志不渝地去追求,自然就会变“好人”。
当然,即使是“苟志于人”,要由“坏人”变为“好人”,也并非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王夫之《四书训义》卷八引杨氏曰:“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意思是说:“坏人”要变为“好人”,先必“志于仁”,而“志于仁”并不意味着一下子就可以成为“好人”,这是一个慢慢地转变过程,其间未必没有“过举”即过错的行为,但过错毕竟不同于罪恶,它只是主体还不能熟练或自觉地运用仁来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所造成的后果,这就像我们操作一台新仪器,按操作手册去操作总有一个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不熟练时操作难免有操作失误的时候,但只要坚持按规程去操作,久而久之就会熟练了,从而操作失误也就减少了。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因为一次操作的失误而怀疑操作手册上所定的规程有问题,那样的话,只会失误越来越多,最后仪器会报废。所以,对仁是否有坚定的信念与立场,这才是我们远恶近善的根本。
坚定对仁的理想与信念,才能远离“小人”而成就“君子”,这便是本章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