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里仁第五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何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我读:只有经受了困境的考验,才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本章与上章之间的文本逻辑联系十分明显。因为,上章是讲坚定仁的理想信念对成就君子很重要,但是,为什么有的人甚至很多人不能坚定这一理想信念呢?原因就在本章所讲的人不能正确地看待功名利禄或很难抵挡住各种功利的诱惑与影响。
首先,孔子认为,欲富贵、恶贫贱,这是人之常情。既是人之常情,自然就具有正当性,因而在理上是站得住脚的。孔子虽讲“君子喻于义”,但他并不讳言“利”,并且赋予对利的追求以某种程度或条件的正当性,这跟后来宋明理学的态度是有差别的。理学家的“天理人欲之辨”把人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追求的正当性限定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上,认为超出基本生存需求的物质满足与文化需要都属于“人欲”,这样就否定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正当性。与之相比,孔子却肯定富贵之欲即“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正当性,而“富与贵”显然不是指停留在基本需求的层次上。
其次,尽管孔子承认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具有伦理的正当性,是“天理”,但是如果“不以其道得之”即不用正当的方式去实现这种追求,也是不被允许的,此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也。由此可见,孔子既强调目的的正当性,更重视手段的正当性,尤其是不能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否则就会丧失目的的正当性。
再次,什么样的手段方式才是正当的呢?孔子说:“君子去仁,何乎成名?”也就是说,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去追求美好生活,那就不是君子所为,而是小人行径。但是,以“仁”去追求美好生活是否能够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成目的呢?我们知道,春秋之际,“天下之无道也久矣”(《论语·八佾》),在一个“无道”社会你却要以“有道”的方式即“仁”去追求美好生活,其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也正是这一残酷的现实生存环境,许多人对“仁”的理想信念失去了坚定的立场,所以夫子说要“苟志于仁”并不每个人能坚持得下来的。
第四,如何才能坚定对仁的理想信念呢?孔子认为,仅靠读书学习以明理是不行的,还需要或者更重要的是,对仁的理想信念坚定必须要在事上磨练,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磨练,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仁,君子须臾不可离也,尤其是在危急关头、颠沛流离的处境下仍然要保持这种理想信念,且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考验,才能真正树立起对仁的理想信念。
总之,本章之旨在:只有经受了困境的考验,才能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