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里仁第六
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我读:真正的仁者是能爱不仁者的人
关于本章的解读,历来争议颇大,之所以如此,我以为与没有联系文本之上下文来看有关。因为,文本之上一章是讲坚定对仁的理想信念很不容易,那么怎么来判断一个人是否确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不真正的仁者?这一问题当然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但孔子选择的视角是:如何对待“不仁者”?所以本章的第一句的句读应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而非“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意思是“我没有看过一个真正喜欢仁的人,讨厌那个不仁的人”(见南怀瑾《论语别裁》)。
在本篇的第三章,孔子也说过:“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但仁者“恶人”是恶人之恶,并非是憎恶有道德缺点的人,而是憎恶人的道德缺点,故本章所讲“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是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因为,孔子这里所谓的“好仁者”只是指对仁有追求的人,但他是不是仁者还有待检验,这如同一个人爱好书法,但他不一定是书法家一样。不过,尽管如此,对于这样的爱好者,首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孔子说:“好仁者,无以尚之”,也就是对爱好仁道的人要给予表彰鼓励的意思。但是,“好仁者”通常会有“恶不仁者”的缺点,或者说自认为道德高尚的人皆有这样的通病——看不起或讨厌那些在他们看来道德品质有问题的人。那么,这样的“好仁者”在“其为仁矣”的时候,往往会“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即顶多做到不受不仁者的影响,而这种“恶不仁者”的“好仁者”并非是真正的仁者。因为仁者爱人,既爱道德高尚的人,也爱有道德缺点的人,诚如南怀瑾先生所言:“一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是同情他、怜悯他,想办法怎样把他改变过来,这是真正仁者的用心。”(见南怀瑾《论语别裁》)所以,孔子才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由是可知,本章的中心思想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如何对待不仁者来判断他是不是真正的仁者。
当然,孔子批评“恶不仁者”的“好仁者”的目的是希望他能改正这一缺点,因为毕竟一个有着高尚道德追求的人总比没有这种追求的人要好——哪怕他可能有道德洁癖,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好仁者”有着比“不仁者”成为真正的仁者的道德基础,因而要改正这一“恶不仁者”的缺点并不难,只要“能一日用其力于仁”就可以做到。但是,令人可惜的是,能这样做的人并不多,而原因并不在“力不足”,而是在没有意识到仁爱精神的道德情怀包括了“要爱那些不想爱的人”这一维度。所以,我以为,从儒家仁爱精神的这一维度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所具有的包容性是其他文明难与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