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里仁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详情

我读里仁第07只有正确的“观过”,“改过”才能对症下药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里仁第七

  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我读:只有正确的“观过”,“改过”才能对症下药

  上章孔子讲有些“好仁者”有着“恶不仁者”的缺点或过失,并强调要着力改正这种错误,但令孔子感到遗憾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改正错误。原因何在呢?孔子只是说“力不足”也,也就是从主观努力不够这一方面来找来原因,而本章的角度则是从客观原因来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分析研究。由此可见,文本上下文之间的意义联系存在很强的逻辑性。

  首先,孔子指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党”者,类也,也就是说人的过错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原因在于每个人成长与生活的客观环境不一样,因而我们要根据具体的人或人的社会身份来分析他的过错是什么,这一点正如《论语正义》卷五引皇疏云:“犹如耕夫不能耕,乃是其失;若不能书,则非耕夫之失也。”农民不知道种田,这是农民的过失,但农民不能识字作文,则不是他们的过失,反之亦然。所以,对于一个人的过失分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如果脱离了人的社会性去找过失的原因,就会产生张冠李戴的现象,也就无法对症下药地改正错误。但是,孔子之后的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对孔子这句的理解过于简单抽象,即他们大多把“各于其党”简化为君子与小人两种类型,如程子就讲:“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论语集注》引程子曰)理学家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从道德上对人存在的社会性作简单的抽象归类,忽略了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农民为例,中国历来有“重本抑末”的政治文化传统,但从事“本”业的农民却从未改变其为“小人”的道德形象,程子说“小人失于薄”之“小人”是否也包括了农民呢?如果包括的话,“薄”即刻薄这样的缺点安在以老实忠厚著称的中国农民身上显然是不恰当的。所以,理学家对“各于其党”的理解过于狭隘,不足为法。

  其次,孔子曰:“观过,斯知仁矣。”对这句话理解,通常的释读是:观察一个人的过错,便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我以为这样去理解不符合上下文意义联系的逻辑。因为,上文是孔子分析产生过错的客观原因,而找原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知人,而是为了改过过程中能够对症下药,取得改过的成效。上章孔子讲“我未见力不足者”,意思只要主观努力,改正错误是完全可能的,但为什么做不到呢?除了主观努力不够外,就是本章所讲的方法路径不对,是以改正错误时不能对症下药,所以“观过”就是一个客观地分析研究产生过错的原因的把脉过程,了解原因之后,就知道如何对症下药,从而“斯知仁矣”即知道如何才能做到仁所要求的“应当”,且此“应当”仍必须是“各于其党”的“应当”。

  总之,本章之旨在于:如何“观过”?只有正确的“观过”,“改过”才能对症下药。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