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里仁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详情

我读里仁第09知识分子不应以粗茶淡饭的生活为耻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里仁第九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我读:知识分子不应以粗茶淡饭的生活为耻

  上章讲君子要下死决定去“闻道”,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真下了这样的决心呢?这就是本章所要谈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是《论语》文本中第一次出现“士”的概念,之前出现得的是“君子”,那么,士与君子在文本语境中是否存在所指义的差别呢?我们知道,士作为贵族之末在西周时是有“食田”即有稳定的生活来源的,不用为衣食发愁,但到春秋时期,士这一阶层渐渐分化成为没有“食田”的平民阶层,其实际的身份由贵族之末变成了四民之首,他们主要靠自己所知的礼仪知识来谋生,属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其中有的人出来做了官即“学而优则仕”,这算是比较理想的出路了,所以《论语正义》卷五曰:“故士为学人进身之阶”。而君子的概念已在前文有述,在《论语》文本语境中主要是指道德人格高尚的人。不过,由于士作为知识分子还被儒家赋予了责任伦理的内涵,因而士又成为最容易变成为君子的一个群体,故古人常将二者并称为“士君子”。孔子在这里讲“士志于道”,意思既是指士要有志于道,也是指士应当有志于道,后者是赋予士必须把“道义”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如果没有这样的责任与使命担当,则不可谓之士,至少不是儒家所理解的知识分子形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其次,如何去判断士是否真正有志于道呢?我们知道,立志是属于精神层面的问题,一个人是否有坚定的意志去“闻道”,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但孔子有独特的识人之法,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也就是说,如果某士说自己有志于道,但又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特别是耻于“恶衣恶食”(穿得差、吃得差),这样的人是不足与议的,因为这种人说自己有志于道是假的,至少他对道的追求没有坚定的意志,意志坚定的人不会以“恶衣恶食”为耻,而会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孔子的这种识人之法也是与士在当时的处境相关,因为,如前所述,士在春秋时期已失去了“食田”的物质基础,士的生存压力与他们对道的追求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紧张,因而孔子提出以“耻恶衣恶食”为判断标准是有针对性的,既针对“耻恶衣恶食”的知识分子,也针对让知识分子“恶衣恶食”的社会,毕竟任何一个社会如果连知识分子都过着“恶衣恶食”的生活,这个社会就很难说是一个“有道”的社会。故我以为,孔子“未足与议也”一语虽然是对“耻恶衣恶食”之士的批评,但同时也反映出孔子对当时士人之处境抱有同情地理解。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