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里仁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详情

我读里仁第10胸怀天下的君子不应为成见或偏见所困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里仁第十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我读:胸怀天下的君子不应为成见或偏见所困

  此章历来有不同的解读,原因主要在对“适”、“莫”两个词的词义理解上。按照通常(宋明儒家)的释读,“适”者,可也,“莫”者,不可也。“无适”“无莫”,也就是无可无不可的意思。但唐代学者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云:“适,郑作敌;莫,郑音慕,无所贪慕也。”(刘宝楠《论语正义》)李泽厚先生选择了后一种解释,认为:“无适”之义就是“不存心敌视”,“无莫”之义就是“不倾心羡慕”(《论语今读》第108页) 。李先生之所以如此,原因是这样释读“似于今日有点用处”,“常见许多人对于某些事物不是盲目排拒,便是盲目倾羡,或仅凭一己之爱憎好恶而排拒或倾羡,经常出于无知和缺乏理性。”(同上,第109页)其实,我以为,如果从上下文的关系来看,“无适”“无莫”主要还是就君子之于“天下”所应持的态度而言的,因为,孔子所谓之“天下”是一个具有包含性的“文化天下”,这样的“天下”是一个不断扩展的概念,可以说是“至大无外”,但是,同样是这样的“天下”对主体来说即意味着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天下”,如何对待“天下”的这种不确定性呢?一般来讲会有路径依赖的影响,即对于新事物或不了解的东西会依成见或偏见去判断,然后总有一种将其纳入自己所熟悉的框架内的倾向,纳入不了的就加以拒斥,所以,孔子讲“无适”也,实际上就是讲君子对外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不要为成见所困而陷入盲目保守。但是,另一方面,开放必须是理性的开放,而非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以至陷入我们所熟悉的盲目地“崇洋媚外”之地,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无莫也”。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无适”“无莫”或不为成见或偏见所困呢?孔子曰:“义之与比”,即一切以“义”为衡量标准。何谓“义”呢?古人有很多解释,我以为还是从文字学的角度比较好理解。因为,“义”繁体字为“義”,上“羊”下“我”,“羊”代表了一种美好的价值,“我”则代表主体性,故“义”之为字反映了主体对某种美好价值的认同与追求。但“义”的主体之“我”并非单数,而是复数“我们”,也就是说“义”作为一种“善或美”乃是“我们”的一种价值共识即“公义”或“道义”,而价值共识的达成往往需要主体剔除更多的情感好恶,体现出更多的理性精神,也正是这一点,使得“义”具有一种外在的客观性和稳定性。那么,当“君子之于天下”时,由于“天下”的外延不确定,“义”作为一种价值标准面对新的客观环境时是否仍然有效,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我们今天所谓的“普世价值”,这并不是十分确定的,但尽管如此,君子仍然应当坚持以“义”为价值标准,对于新事物、新现象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尤其要善于把崇高的“义”与具体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义”获得现实的物质力量支撑,只有这样,“义”作为“当然之理”才可能转化为“理之宜”这样的实践理性。

  所以,联系到上章讲的“士志于道”,本章之旨则在于:士要有志于道,必须要胸怀天下,而胸怀天下之道又在于要树立以理性为基础的开放包容精神。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