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传统文化
我读论语里仁篇
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 我读论语里仁篇 >详情

我读里仁第21知道父母的年龄及身体状况是子女应尽的孝道义务

时间:2019年04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

  我读里仁第二十一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我读:知道父母的年龄及身体状况是子女应尽的孝道义务

  知道并记得父母的年龄,这是子女应尽的孝道义务之一。孔子之所以提出这一点,恐怕是因为有很多的人忽略了这一点,没有看到知父母之年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儒家所讲的孝道特别重视如何让父母时刻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而记得父母的年龄并在父母生日的时候为他们祝寿,这是让父母开心的方式之一。但是,很多人尤其是未成家的年青人体会不到这一点,且由于古代社会记时方式和书写工具的落后也使得知父母之年多有不便,更加助长了这一现象的发生。是以,孔子将这一点特别提出来,意在教育弟子要从具体而微的方面来践行孝道的义务。

  记得父母的年龄并不是单纯地记得他们生日而已,而是要时刻知道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的身体状况,关心他们的健康并希望他们长寿,人子如果持这样的孝心,就会“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者就是父母还长寿健在,惧者是知道父母会离我们而去的日子将越来越近,孔子认为,只有喜与惧两种心理状态的并存才会使得我们更加重视对父母的尽孝,对此,王夫之有云:“或称吾亲之眉寿,则从而喜焉,当其喜而忘其可惧者,则恋慕之意衰矣。或见吾亲之衰迈,则从而惧焉,当其惧而忘其可喜者,则和怡之情损矣。”(《四书训义》卷八)也就是说,一方面,如果只有为父母长寿而高兴的心理,而没有为父母衰老而担忧的心理,你对父母的爱就会逐渐淡薄,因为你总认为父母还能活很久,用不着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另一方面,如果你有为父母的衰老而担忧的心理,而没有为父母的长寿而高兴的心理,你在侍奉父母时就会少和怡之色,因为你总担忧父母将不久于人世,事亲时就会被忧郁心理所主导。所以,事亲时要有喜惧两种心理。

  联系到前两章孔子之论孝,可以看出本章之所指仍是针对那些远游在外的人子而言的。因为,“父母在”而远游,就更容易忘记自己父母的年龄,也更容易因对父母健康状况信息的不了解而陷入或喜或惧的单一心理状态之中。


分享:0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