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里仁第二十二
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我读: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诚信“立言”
本章的意思是:古人讲话之所以不轻易夸口,原因在于他们以怕做不到自己所说的为耻。朱子《论语集注》曰:“言古者,以见今之不然。”即孔子之所以拿古人来对比,原因在于今人之讲话不是这样的。很显然,孔子是以言行一致为言语伦理的最高原则,反对那种言行不一、大言不渐和巧言令色的言说方式,这一点在《学而》篇已经说过,而文本在本篇又安排几章来谈论这个问题,似乎也有思想的“重出”之嫌,但是,若文本上下文的意义联系来看,本章之“重出”是另有所指的。
首先,孔子所以言古,是因孔子所处的春秋之世是一个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可以说诸子们为了向诸侯们推销自己的思想,极尽了言说之能事,这一点无疑助长了整个社会的言过其实之风,而这种言语风气又会严重影响到社会诚信的建立,故夫子此言主要是针对诸子争鸣而言的,意在告诫弟子们要通过诚信“立言”以彰显儒家的仁道精神。这是从大的方面讲的。
其次,从小的方面来讲,本章仍然是指远游在外的士子们在社会交换过程中应注意的言语伦理准则。因为,士子远游他乡,意味着离开了“熟人”环境而进入了由“陌生人”构成的社会环境中,而“陌生人”社会对言说行为的道德制约力显然较“熟人”社会要弱得多,且士子们为了尽可能早地融入“陌生人”社会,让陌生的他者相信你所说的话,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言语行为就容易有急于表达和言过其实的倾向,甚至对自己所说的话是否能够兑现还会心存侥幸,以为自己身在他乡而未能做到言行一致便是情有可原的。对此言说现象,孔子引古人的言说方式来进行批判,意在告诫弟子: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诚信“立言”。